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從金融危機 看經濟全球化新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09-09-16 11:52:56  


此次金融危機凸現了全球化帶來的一些問題
  中評社北京9月16日訊/“經濟全球化是當今時代的客觀現實和發展趨勢,它對世界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然而,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迅速蔓延,也凸顯了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的負面作用。透過國際金融危機的發展演變可以看到,經濟全球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正面臨新的挑戰。”《人民日報》今天登出吳志成、喬荍的文章“從金融危機看經濟全球化面臨的新挑戰”,提出上述觀點。文章内容如下: 

  金融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經濟全球化使國際資本流動更加便捷。特別是在國際金融自由化和電子化的輔助下,資金的流量和流速激增,進一步刺激了國際金融交易的發展。這在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增加了金融市場的複雜性和監管難度,使金融危機發生的幾率和破壞程度大大提高,并且給國際金融投機者提供了可乘之機。一些惡意投機者假“自由市場”之名,對金融弱勢國家和地區進行金融掠奪,加劇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風險和經濟動蕩。上世紀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特別是目前的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及其嚴重影響都昭示人們,金融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維護世界金融安全已成當務之急。 

  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經濟全球化通過生產要素在世界範圍內的自由流動來實現資源的全球配置,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離不開各國政府和民衆的支持。而一個國家國際經濟貿易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要受到國內政治力量和廣大民衆意向的制約,缺乏廣泛國內政治支持的國際經貿政策很難得到長期有效的實施。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形勢下,一些國家的利益群體片面地將危機造成的損失和消極後果歸咎於經濟全球化與開放貿易政策。為了使自己盡快擺脫金融危機,一些國家紛紛調整國際貿易政策,推出提高關稅、貿易禁令、出口補貼、非關稅貿易壁壘等措施,濫用貿易救濟的現象也頻頻出現。社會和民衆反對經濟開放和自由貿易的呼聲增大,經濟民族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 

  民族國家遇到更大挑戰。經濟全球化削弱了國家獨立自主制定經濟和社會政策的能力,原來一國範圍內實行的政策措施很可能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不同程度的介入幹預。同時,全球範圍內還出現了許多新的非領土化的經濟政治組織形式,如跨國公司、各種國際組織等非國家行為體日趨活躍,對國家的權力行使產生了重要影響。比如,跨國公司通過建立生產、貿易和金融的跨國網絡從事“無國界”經濟活動,其領域超越了傳統的國家領土和民族國家能力控制的範圍,而國家對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產、貿易、金融活動還缺乏有效的監管手段。當然,盡管國家主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戰,但主權國家仍然是最主要的國際關系行為主體,國家利益仍然是國家對外關系中考慮的首要因素。 

  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背景下,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貿易、社會、文化交往更為頻繁,相互依存空前密切。一方面,一國國內的危機將直接反映到國際層次,影響其他國家和地區,而一國的政策也往往受到國際環境的影響和制約。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能够在國際危機中獨善其身,也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能够以一己之力迎接挑戰。另一方面,大量國際公共問題和共同危機的出現,使得國際合作越來越必要,“共同安全”和“共同發展”等理念為各國所認可。當然,經濟全球化也成為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危機、開展合作的基礎,各國只有同舟共濟、通力合作,才能共克時艱。 

  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任重道遠。近年來,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大國的作用明顯上升,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發達國家經濟普遍陷入嚴重衰退的形勢下,新興大國的經濟增長對穩定世界經濟、化解金融危機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說,沒有這些新興大國的參與,國際金融危機和其他全球性問題不可能得到有效解決。在這樣的大趨勢下,發達國家能否順應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潮流,使新興國家能够更好地參與全球經濟事務,就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持續健康發展需要解決的又一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