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如何消除教育的“身份情結”

http://www.CRNTT.com   2010-03-15 12:01:45  


 
  但高職也同樣有發展的機遇,首先是我國產業發展,為高職人才提供的空間,要比普通大學教育培養的人才更廣闊。容納大學人才最多的無疑是服務業,但在我國GDP構成中,服務業僅占40%,未來10年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前景如何,還不得而知。其次,最新的資料顯示,我國80後、90後新生代農民工,在農民工外出打工的1.5億人里面占到60%,大約1個億。這1億初中或高中畢業的年輕人,需要進一步接受中職和高職教育,培養、提高技能。在高中畢業生人口逐年減少的未來10年中,如果高職向年輕農民工開放,其發展空間要比大學本科教育大。

  如果將受教育者對高職的評價和社會對高職的需求聯繫起來,將找到適合我國教育發展的考試改革和教育改革模式。

  在分類考試設計中,針對高職高專的考試,應根據高考升學率已達60%的現實,實行高職高專院校完全自主招生,而不必再舉行全省統考。其實,在北京和上海,高職高專院校的招生已經逐漸放開。2009年,上海有21所高職院校的12000名招生計劃,通過自主招生完成,參加高職院校自主招生考試被錄取的學生,不再參加高考。

  與之相比,教改《規劃綱要》提到的改革思路顯然滯後。另外,實行高職院校自主招生,還可以打破戶籍限制,允許農民工(及其子女)在當地報考高職,這是促進教育公平、實現高職良性發展、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多贏舉措。也就是說,高職的招生或可率先實現《規劃綱要》所提出的“探索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

  在高職學生的出路設計中,應借鑒英美等國對職業教育、社區教育的做法,實行職業教育與大學教育的學分互認,職業教育學生可以在求學中轉到大學教育。教改《規劃綱要》提到了設立教育立交橋的構想,在我國高校落實和擴大辦學自主權之後,自由申請入學制度和自由轉學制度必將逐步建立,允許受教育者在不同類別高等教育中自由流動,才能最終讓各類教育平等競爭,消除教育的“身份情結”。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