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孫驍驥:中國和日本最相像

http://www.CRNTT.com   2010-04-05 10:14:56  


 
  在舉辦奧運會之前,日本剛剛經歷了戰後第二次經濟發展高潮。在這段被稱為“岩戶景氣”的時期內,日本的汽車、電子產品以及家用電器取代傳統的紡織品成為主要的出口物資,“日本製造”逐漸被世人所接受。1960和1961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均超過了13%,同時,經濟良好形勢還帶來了銀行信貸的大幅增加、消費指數上升、股市一片大好。

  由於經濟過熱而導致的國際收支惡化和生產過剩,日本政府不得不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大量減少進口,增加出口。在東京奧運會期間,地方政府還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名神高速公路、東海道新幹綫均是這一時期地方投資的產物。從1966到1970年,日本經濟連續五年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並在1968年取代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無論從經濟實力的排名還是經濟增長的模式來看,當時的日本都可以說和現在的中國大致處於相同的發展階段。但二者最大的不同在於,日本在這一時期並未出現房地產的巨大泡沫,而中國自1995年進出口貿易順差激增以來,十多年積累的最直接受益者就是房地產市場。究其原因,還在於中國企業(特別是國企)有限的國際競爭力,讓其不得不選擇依靠投資房地產的“捷徑”來持續盈利,這與埋頭鑽研,扎實肯幹的日企,不可同日而語。

  60年代的經濟,80年代的泡沫,此外,中國還將經歷類似於70年代日本經歷的貨幣升值隱憂和國際環境。集合了戰後日本經濟發展三個最重要特征的中國,確實如瑞奇曼所說,被“嚴重低估”了,不過,現在被低估的是潛在的風險。

  中國的“經濟奇跡”繼續裹挾著我們前進。然而,以鄰為鑒,泡沫的破滅與社會災難總是同時到來的。顯然,政府將會不遺餘力推遲這個大限的降臨。但推遲得了多久?我們所應該做的不僅是祈禱。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