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亞洲國家“綠色”“轉型”征途漫漫

http://www.CRNTT.com   2010-04-11 07:49:36  


 
  文章指出,“綠色”與“轉型”,是長期困擾亞洲經濟體的兩個關鍵詞。“東亞奇跡”源自通過要素高投入構建龐大的生產能力,並通過各種優惠措施扶持下的出口來消化過剩的生產能力。這種發展模式在初期均極為成功,但稍後便會遭遇兩方面的瓶頸:一方面是要素的供應並非無限,一旦要素供應難以為繼,這種完全依賴要素投入的增長模式會陷入困境;另一方面是外部需求終有限制。如果亞洲國家整體生產能力過於強大,以至於全球其他國家也不能完全消化其剩餘產能,那麼這種發展模式同樣會陷入困境。

  “綠色”的內涵就是要改變粗放式的要素密集型經濟增長方式,降低經濟增長對資源的耗費以及對環境的破壞;“轉型”的內涵就是要通過提振國內需求來消化過剩產能,降低對出口的依賴。當然,消費率的上升必須輔之以投資率的下降。因此,這兩個關鍵詞恰好是針對上述東亞模式而提出的,也是未來亞洲國家經濟可持續增長所必須解決的前提條件。

  然而,“綠色”的結構“轉型”實在是知易行難、舉步維艱、任重道遠。首先,在過去幾十年的經濟快速增長階段,已經形成了從出口導向模式下全面收益的既得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在政府決策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它們會千方百計地阻撓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其次,要提振國內消費需求,關鍵在於提高居民相對收入增速,這必然要以降低政府相對收入增速或企業相對收入增速為代價。亞洲國家普遍實施威權主義的政治結構,這決定了政府讓利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再次,雖然同樣面臨結構轉型問題,但不同國家面臨的具體問題很不一樣。比方說,沙特、澳大利亞等資源出口國的最大問題在於,如何將出口收入轉化為可持續的、新的生產力(例如人力資本建設等),並避免荷蘭病的發生;日本的最大問題在於,人口老齡化以及對移民的嚴格限制使得國內消費增長乏力;中國的難題在於,如何改變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結構、提高居民相對收入水平,從而刺激國內消費,等等。迥異的國情,會限制亞洲國家在結構轉型方面迅速達成共識並開展有效合作。

  文章最後說,即使是在中國主辦的博鰲論壇上,中國可能也會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遭遇多邊壓力。儘管已是亞洲地區最重要的進口國之一,但中國依然在某些出口商品方面與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競爭。人民幣升值,雖然不能顯著改變美國的貿易逆差,但會顯著改變各個新興市場國家在美國的出口市場份額。如何成功化解來自亞洲國家的壓力,並將其轉變為促進國內經濟結構轉型的內部動力,是考驗中國政府智慧與決心的又一大挑戰。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