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沒有實業 香港哪有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0-09-23 11:26:03  


對就業來説,特區政府的“無爲”會產生更多矛盾,必須“有爲”。
  中評社香港9月23日訊/“回望三十多年打工生涯,自從80-90年代香港的‘實業’,例如工廠、建築及運輸不斷萎縮後,筆者就愈來愈看不到工作前景,搵兩餐亦愈來愈困難。2009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六項優勢產業,至今筆者實在看不到已經顧全到全體香港市民,特別是年青一代創造出多少就業機會,開拓了多大的就業空間呢?面對這個因為失去“實業”而了無生氣的香港,年青人不單搵工難,實際上是搵前景仲難。”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袁祥豐今天在《文匯報》登出文章“沒有實業 哪有前景”,文章內容如下: 

  特首曾蔭權在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發展六項優勢產業,以創造更多工作機會,解決香港失業問題。然而香港的失業情況至今還沒有顯著改善,八月份青年失業率更高達13.2%,而近期不幸地先後有多名青年因感前路茫茫而相繼踏上輕生之路。究竟香港青年一代正面對一個怎樣的就業環境?而他們為何會對前路感到毫無出路呢?對此特區政府實在責無旁貸,特首在十月份公布的施政報告中切不可只是提出修修補補的就業措施,而必須對症下藥,提出確切而具體的就業政策,妥善處理香港的就業問題。 

  對於“60後”的我來說,目睹香港由一個漁村海港漸變成工業出口貿易地區、再搖身變成今時今日的國際大都會。這一段香港經濟蓬勃發展的神話,一方面使我經歷了香港打工仔的黃金年代,另一方面亦令到今天的我感到前景茫茫。 

  70年代,只有七歲的我已開始工作賺錢。當時媽媽為了方便照顧我們三兄弟,經常從工廠裡拿些簡單的外發工回家做,包括牛仔褲剪線頭、膠玩具公仔上油加色等等。而為了幫補家計,減輕當時每天早上六時出外做苦力,晚上八時才回家的爸爸的負擔,外發工就是我人生中的首份“職業”! 

  在70-80年代,社會上根本就沒有就業困難這回事。當時只有事求人,甚少人求事。你能想像一個十歲小孩已經可以做兼職了嗎?還記起當時筆者聽到樓下報紙檔老闆娘與友人訴苦說:“人工不多,又要凌晨四點起身,哪有人願意做呢?”我即時搶著說:“我做!”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