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從彭沖逝世看關係台灣命運的幾個節點

http://www.CRNTT.com   2010-10-21 08:34:10  


彭沖(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0月21日訊/第五、六、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沖於十月十八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六歲。彭沖逝世後,內地媒體刊發了若干紀念文章,大多是集中於他在“文革”中如何與“四人幫”進行頑強鬥爭,因而在“四人幫”倒台後,中共中央派遣他與蘇振華、倪志福率領中央工作組進駐上海,接收黨政大權,穩定局勢,恢復生產,揭批“四人幫”及其在上海的餘黨,並粉碎其武裝叛亂的陰謀,支撐一方大局的事跡。

  這確是彭沖一生中的精彩一筆,絲毫不遜於其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在新四軍和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中南征北戰的輝煌歷史。當然,彭沖在中共建政後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中,也有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跡。其中,尤以他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任內,向中央寫報告鄭重提出,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的權力機關,召開會議的會場正面懸掛的應是國家的象徵--國徽,而不應是領袖畫像。彭沖的建議,中央很快就接受了。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在每年的全國人大會議的會場上,不再是懸掛毛澤東的畫像,而是正式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全國政協會議的會場也是如此,不再懸掛毛澤東的畫像,而是人民政協的會徽。

  其實,在彭沖的輝煌人生中,還與台灣問題密切相關。據《許家屯香港回憶錄》憶述,在一九五零年,中央決定由“三野”承擔武力解放台灣的任務。為配合“三野”大軍渡海攻台,中央又決定派遣彭沖出任中共台灣省工委書記,潛入台灣以作內應。後因朝鮮戰爭爆發,而打亂了這個計劃,彭沖潛台的計劃中止執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