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敵對心態 與兩岸關係新局面極不協調

http://www.CRNTT.com   2010-10-24 00:21:04  


 
  2、台灣民眾的“親美、疏中”心態

  在國民黨與共產黨爭奪中國命運的主導權、爭奪中國國家主權代表權的歷史脈絡中,無論是解放戰爭還是金門炮戰,台當局以美國為靠山,拉美國下水,為自己壯膽撐腰的心態使其始終貫徹一條明確的“拉美反共”政策主軸,而美國在“台灣絕不能落入中共之手”,在遠東要建立一個“遏制共產”的基地等自身戰略利益的考慮下,也基本延續一條“輔蔣反共”的政策,儘管其間也不乏一幕幕丟棄台灣的戲碼。中美建交後,美國兩岸交往的重心轉向大陸,使得台當局更需奉行親美政策,更以親美言行拉攏美國,防範美國與大陸聯手“損害台灣利益”。美國則利用台當局此種心態,“以台制華”,欲使兩岸維持長期的“和而不統”局面,對台灣的政治、經濟、軍事支持不斷。因此,台當局將美國視為“真誠的老友與摯友”。在長期親美政策的薰陶下,台灣民眾有著較強的親美心態。這種親美心態又因長期的國際冷戰格局而強化。2009年10月底,台灣《旺報》曾發表過一篇文章,對台灣朝野的“中國觀和美國觀”做出分析。文章指出,“在國民黨統治下,台灣只能選擇向美國‘一邊倒’,這個‘一邊倒’深刻影響了台灣人的世界觀,……時至今日,台灣民眾的世界觀--主要是中國觀和美國觀,卻基本上還是冷戰時代的遺產,……台灣民眾在冷戰體制下確立的世界觀,是善惡好壞對比及其鮮明的,……‘大陸=惡,美國=好’的二元觀點,一直是台灣政治領導層的主流思維,也是……施政基礎”,台灣“對美國看法負面的民眾比例甚至低於美國自己,台灣無愧是全球最親美的堡壘之一”(2009年10月30日台《中央日報》網路版《旺報開講:台灣人的中國觀與美國觀》)。與美國親近的同時,自然是與中國的疏遠,即使在冷戰早已結束的今天,馬英九當局的對外政策仍然堅持“親美”主軸,對大陸則提出的是“和中”而非“親中”的立場。

  3、台灣部分民眾的“反中”、“仇中”心態

  島內“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政客看到了台灣民眾普遍的“反共”、“恐共”心態,認知到台灣民眾渴望政治權利和人格尊嚴的合理願望,便利用兩岸統“獨”鬥爭,一方面惟恐兩岸情感拉近,便在兩岸之間“砌牆”,將所有推動兩岸交流的人物全部扣上“中共同路人”、“中國特首”等“紅帽子”,說馬英九“對於中國極盡卑躬諂媚之能事”,把其大陸政策、對外政策扭曲為“矮化主權”、“出賣台灣利益”、“外交休克”;同時,對有利於兩岸關係發展的政策,則定性為“傾中”、“賣台”。去年台灣“八八水災”中,民進黨不是造謠大陸捐台災區之活動板房“甲醛超標”,就是批台灣的民意代表高金素梅接受大陸捐款是“淪為”“統戰樣板”,將大陸善意誣衊為“吞併台灣的陷阱”。對ECFA,民進黨恐嚇民眾“ECFA是典型的包著糖衣的毒藥”。長久以來,“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政客就是以如此混淆是非、挑撥、煽動等手段強化台灣民眾的“反共”心理,製造民眾的“反中”、“仇中”情緒。另一方面,“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政客以“台獨”理論宣導,諸如將“台灣意識”引向“台獨意識”以抗衡中華民族意識,以“去中國化”將台灣文化從中華文化中分割出去,以“兩國論”、“一邊一國”論否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事實等,以及政治議題操作,諸如在對內外政策上不斷衝撞“一個中國”框架等,激化兩岸統“獨”矛盾,將台灣民眾的“反共”心態異化為“分離”意識,不惜把台灣民眾綁上“台獨”戰車,讓台灣民眾充當“台獨”炮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