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梅鐸併購鯨吞 英媒體界大海嘯

http://www.CRNTT.com   2010-10-24 09:11:49  


梅鐸在英國遇到強烈反對聲音
  中評社台北10月24日訊/為阻止梅鐸的影響力持續擴大,大約兩周前,英國媒體才罕見的採取聯合行動,呼籲英國政府介入,阻止梅鐸所屬的國際新聞集團併購天空廣播公司BSkyB。《中國時報》今天登出江靜玲的文章“梅鐸併購鯨吞英媒體界大海嘯”,文章內容如下:

  本來以為,澳洲媒體大亨梅鐸從中國大陸撤退後,會稍事沉澱一些。但這顯然不是梅鐸的作風。

  上周四,英國右派智庫“政策研究中心”邀請梅鐸在該智庫主辦的柴契爾夫人講座發表演說。梅鐸提到自己早年在英國求學、前兩個孩子在英國出生,以及英國給他的機會,尤其是一九八○年代獲得英國媒體經營權後,得以翻新英國報業,協助創造今天英國獨特充滿活力的媒體生態。

  依照梅鐸的邏輯,自由市場可以領導自由思想,而在自由市場中,媒體應自由競爭。這當中一定有風險存在,但風險是自由企業的關鍵元素。不難想像,梅鐸一席話,在英國輿論界引發多少爭論。誰來領導自由思想?是自由市場還是自由媒體?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主張,適用於自由市場的媒體競爭嗎?

  實際上,為阻止梅鐸的影響力持續擴大,大約兩周前,英國媒體才罕見的採取聯合行動,呼籲英國政府介入,阻止梅鐸所屬的國際新聞集團併購天空廣播公司BSkyB(BritishSkyBroadcasting)。

  英國的主要平面與電子媒體,包括《每日電訊報》集團、《衛報》集團、《郵報》集團、《鏡報》集團,以及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視台等集團主席和總經理,寄發一封聯署信函給卡梅倫領導的英國聯合政府商業部長坎波,表達英國輿論界對梅鐸旗下的新聞集團在英國政經影響力,持續擴張的不安與憂心。

  這項英國傳媒史上首見的聯合行動,源起於今年六月,擁有英國天空廣播公司(BSkyB)三九%股份權的梅鐸“國際新聞集團”,擬以八十億英鎊(約四千億台幣),購買BSkyB其餘的六一%股權。這項併購如果成功,BSkyB將完全歸屬梅鐸掌控。

  梅鐸若成功收購BSkyB的全部股權,BSkyB旗下的有線電視天空電視台,加上梅鐸《國際新聞集團》旗下在英國擁有的平面媒體,《泰晤士報》、《星期泰晤士報》、《太陽報》和《世界新聞報》,合計營業額將高達七十五億英鎊,為英國廣播公司的兩倍。

  參與聯署行動的英國平面和電子媒體,呼籲英國政府注意一個單一集團,在英國擁有如此龐大的媒體勢力,對英國輿論、媒體事業,可能造成的潛在影響,要求英國商業部長坎波對此梅鐸收購BSkyB案,進行評估。

  《國際新聞集團》運用其龐大媒體市場和經濟勢力,刻意壓低報紙售價,做為促銷手法。今年稍早,《泰晤士報》最低銷售價只有廿便士(約十元台幣)。一般英國質報平均市價為一英鎊(約五十元台幣)。

  除了對媒體業市場的衝擊外,英國媒體對梅鐸過去廿年來,在英國政壇上逐漸成為足以左右英國大選的主要指標,更感惶恐。

  《國際新聞集團》在英國擁有的兩質報和兩小報,佔英國平面媒體總發行量的三七%。從一九八○年開始,每逢英國大選,梅鐸個人總是親下指導棋,要求旗下平面媒體支持那個政黨,從保守黨柴契爾夫人、梅杰,到九七年轉向支持工黨布萊爾,再到二○一○年重挺保守黨卡梅倫,無往不利。梅鐸也成為英國朝野黨派政客,爭相交好的對象。今年五月英國大選後,卡梅倫在首相府接見的第一位客人,便是梅鐸。

  儘管英國媒體破天荒的首度採取聯合行動,企圖阻止梅鐸勢力在英國持續擴大,熟悉英國媒體法的人士認為,在自由市場和公平競爭前提下,英國政府很難介入。

  另一方面,同意自由競爭的人士則認為,英國傳統媒體的態度過於倨傲,以天空電視台為例,開始時,英國廣播公司、獨立電視台莫不對其嗤之以鼻,覺得它是給工人階級觀看的電視台,如今眼看天空的觀眾層面擴大,卻又如此害怕梅鐸的新聞集團取得BSkyB全部股權。

  當然,這不是一個那麼簡單的爭議。集團跨越不同形態媒體合縱連橫的影響力,是另一個論辯點,這也可能才是英國傳統“旗艦街”出身的媒體業者亟欲阻止梅鐸的主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