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科學發展與加快發展已成路線之爭

http://www.CRNTT.com   2011-01-05 09:04:29  


應制定充分反映科學發展觀的考核體系,使廣大地方從GDP中解放出來。
  中評社北京1月5日訊/關鍵還是要解決中央與地方發展思路和路線的“南轅北轍”這一核心問題。要正確處理好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的關係,既要保護地方“好的積極性”,但絕不鼓勵和遷就地方“盲目的積極性”,把地方的積極性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促進地方政府從生產總值增長競賽轉向公共服務競賽。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胡鞍鋼文章如是說。

  什麼是地方政府的最大政績?

  文章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施國家發展規劃,與計劃經濟條件下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GDP不再是政府的最大政績,而是市場主體的最大政績,這包括投資者、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和消費者,還包括外資企業等,他們才是創造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主體,當然也是創造GDP的主體。

  政府不是創造GDP的主體,而是宏觀經濟穩定的提供者,他們的政績反映在宏觀經濟是否穩定上,這可以用經濟波動系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失業率、國際收支、財政收支等宏觀經濟指標來衡量和客觀評價。即使上述政府政績,也不是地方政府的政績,而是中央政府的政績,因為只有中央政府負責宏觀經濟調控並提供全國性公共產品即宏觀經濟穩定,就是通常人們所言的“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決策和領導的結果”。作為各級地方政府只是這一決策的執行者,千萬不能把這個宏觀經濟穩定的政績算在自己的“頭上”,更不要把市場主體創造的GDP及增長率算在自己的“頭上”,作為自己的“政績”,否則就有“貪天下之功”之嫌。這就是為什麼不能用生產總值來考核地方政府政績的主要理由。

  通常經濟學家把資本主義精神即追求利潤最大化稱為“動物精神”,指私人投資的衝動靠自然本能的驅動。實際上,長時期以來,許多地方變成追求GDP的“動物精神”,具有強烈的投資衝動,拼命“大幹快上”。作為企業家、投資者,追求增長和投資利潤的“動物精神”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作為地方官員一味地追求增長和投資政績,就可能出現在市場經濟領域的嚴重“越位”,與民(指市場主體)爭利,卻在公共服務領域嚴重“缺位”,(公共)服務不到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