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遠征軍》熒幕上的歷史“突圍”

http://www.CRNTT.com   2011-02-23 13:48:40  


 
  這是“滇西三部曲”的漸進式邏輯,也是張麗影拍出一部向“經典二戰劇”看齊的大製作的野心。從另一個角度,這樣的方向,也體現了制片方對播出尺度的敏感—宏大的格局、囊括全國抗戰形勢,更便於電視劇在表現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主體內容下,同時展開共產黨方面對抗戰的貢獻以及不可忽略的民眾抗日熱情;而一條編織其間的“紅線”,將大大助力於《中國遠征軍》電視劇的審查和播出過程。

  滇緬印戰場前線的浴血戰鬥、戰時陪都重慶的腐敗與紙醉金迷、淪陷騰衝的民眾艱難與堅守,形成結構《中國遠征軍》電視劇的“品”字形大框架。但無疑,後兩個部分都是為了從功能上支撐戰局、戰場這個重頭戲的充分鋪展。

  編劇邱對耗時半年,在史料堆中淘選,找到了一條讓自己心悅誠服的“紅色”線索:從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到遠征軍這段歷史結束,共產黨機關報《新華日報》一共刊發了有關滇緬印抗戰的報道、通訊共680多篇。邱對覺得,要客觀呈現遠征軍的歷史,劇中的“紅線”也必須經得住史實的考驗,而《新華日報》當時所做的一切有跡可循,於是一個共產黨戰地女記者“韓紹英”的形象應運而生。

  遠征軍入緬的1942年,國共合作繼續,設立在國民政府陪都重慶的八路軍辦事處還是一個公開合法的機構,而重慶《新華日報》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一直出版至1947年2月28日被國民黨勒令停刊。

  邱對總結當時在國統區發行的《新華日報》所做的工作:“經常散布一些民主和自由的言論。這是當時的蔣政權所不喜歡的,有時候《新華日報》甚至要開天窗,給一個標題,下面正文沒東西寫。國民政府的新聞審查也比較嚴厲。反獨裁,團結,抗戰,要自由,要民主,這些當年《新華日報》的言論有人曾專門搜集編過一本書《歷史的先聲》,我讀後覺得《新華日報》的仁人志士們真牛。”另外,邱對也發現《新華日報》當時配合全國的抗戰大局,刊發了很多國軍將士在前線的通訊,人物特寫;它的文藝副刊做得特別好,在重慶的所有報紙中讀者最多,集中內容也是在推動抗戰,推動統一戰線。

  “淘到的史實足以撐起這條紅線放在裡頭了。”邱對說。

剛性的邏輯

  父親是軍人,岳父也是軍人,邱對卻是第一次創作戰爭題材的電視劇。少年時代他曾是不折不扣的軍事迷,重要的理想之一是成為戰鬥英雄,甚至認為自己生不逢時。但年歲的增長使他“很久不迷這種東西,連軍事節目都不看了”。

  “戰爭帶來的摧殘和傷害遠遠大於我們從戰爭中想象的快感。”打打殺殺、血雨紛飛、意志較量的視覺衝擊不是戰爭劇的全部,邱對希望能寫一部“真正無愧於二戰這一偉大時代”、具有“經典戰爭劇的氣質”的作品。更重要的,他希望能“對得起這段歷史”。

  閱讀是他首先做的工作。歷時七個月的史料積累,邱對將所有能找到的、涉及中國遠征軍的出版物讀遍,不再出版的書,他不惜代價從網上的舊書店購進,淘了一大堆,包括1944年重慶出版的國民政府《步兵操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