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提升全球頂層分工地位時不我待

http://www.CRNTT.com   2011-03-21 08:37:24  


 
  即便從產業獲益程度來看,中國製造業的整體現狀也無法令人樂觀。眾所周知,一國製造業在國際分工中的獲益程度,主要取決於國內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以及東道國在產業增值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儘管中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這些年來有了較大提高,但是同樣不容否認的是,目前中國製造業中有競爭力的產品基本上集於中低附加值產品領域,多數行業在國際分工中仍然處於產業鏈的末端。在附加值最集中的研究設計和銷售推廣領域,中國所能拿到的利潤非常稀少。中國諸多代工企業堆積木式的經濟產出所能帶來的產業獲益,更多時候顯得微不足道。說句不客氣的話,類似富士康這樣的OEM企業對中國產業的發展,實在不具任何戰略意義。

  當然,中國製造業近年來在自主創造政策鼓勵下,的確在產業技術升級以及專利標準和品牌塑造方面有了比較大的進步,以華為為代表的製造企業也正改變著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分工的尷尬現狀。但整體而言,要提升中國全球頂層分工中的地位,依然征程漫漫。

  文章表示,製造業只是中國在全球頂尖層面產業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的縮影。誰敢自信地說,中國不斷增強的金融實力和影響力已經可以擁有足以與美日歐抗衡的話語權?誰敢肯定,發展勢頭一直很好的中金,未來可以動搖高盛和大摩的地盤?誰敢斷定,四大國有控股銀行和中投有望成為寂寞王者?

  令人擔心的是,隨著國家擬在“十二五”期間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可兌換,隨著中國銀行業規模的不斷壯大,以及相關資本市場的漸次開放,以及中國金融企業海外併購近年來取得的進展,不少國人尤其是一些相關市場人士和專家學者似乎有些頭腦發熱,以為正在開啟的世界金融格局大洗牌最終將奠定中國的王者地位,更有信心膨脹者甚至認定中國可以在必要時實施一次性大幅調整匯率,以反映實體經濟的真實發展情況。憧憬金融強國的浮躁心理於此可見一斑。

  文章認為,中國儘管被廣泛認為最終可能成長為比肩美國的世界經濟強國,但全球頂尖層面的產業分工,從長期看依然不利於中國,而短期內我們還難以擺脫在世界分工中的尷尬地位。

  儘管有人未必喜歡比照國際領先企業在相關產業領域早已構築的技術和品牌壁壘,但現實世界的人普遍都這麼看,這就是客觀現實。假如有一天,中國當真有了類似蘋果、微軟、英特爾、GE、波音、洛-馬、哈撒韋以及匯豐、高盛和大小摩等那樣的產業力量和影響力,中國的經濟強國地位自然奠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