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趙宏偉:對日本應停止以德報怨

http://www.CRNTT.com   2011-05-24 09:31:08  


 
鏈接:與災後日本交往,不能只講人情

  2011年05月24日08:29環球時報 劉建平 學者

  錯誤的核政策不應是人類宿命

  隨著核洩漏造成的毀滅性恐慌漸趨穩定,日本精英階層努力超越“戰後最大危機”的“災後政治”戰略思想活躍起來,認為這次災難“超越了人智”,是“對人類文明的警告”,呼喚1923年“關東大震災”時後藤新平那樣“救國的異端型人材”。

  後藤是帝國時代“殖民地經營”的代表性人物。以帝國“救世主神話”顛覆“戰後”思想,也許能為振作保守政治提供戰略理論武器;但對受害於侵略戰爭與核污染的東亞鄰國來說,把日本錯誤的核政策與美國愚弄性的核擴散造成的環境災難普遍化為“人類”的宿命,並根據帝國歷史學想象拯救日本的政治強人,不符合事實。“3 11”地震之後,中國某些輿論或學者主張對日本的“釣魚島攻勢”保持克制、對核污水排放低調反應的“顧全大局論”,認為這有利於改善中國在日本民眾中的形象。這是日本中心而中國主體性缺損的國際關係人情化想象。中國必須以扎實的歷史研究創造有主體性的外交思想資源,對內凝聚主流民意,對外爭取設置國際關係議程的話語能力平衡。否則,中日關係會越發難以處理。

  日本將中國當觀眾

  國際政治的話語權競爭是“軟實力”較量,以軍事或經濟制裁轉變對方立場則為“硬實力”博弈。但日本“災後”的國際政治發展表明,兼具“軟實力”和“硬實力”兩面性的情報能力,也決定著國家外交地位。

  核洩漏之初,駐日美軍即要求提供情報,日本方面答以“研究中”。經過美國發出本國軍民退避80公裡通告的壓力,日本對美合作趨於積極。為了應對核電站事態惡化,美國還派來150餘人的特種部隊;但日本政府高官認為,此舉有共享情報、監視日本的意圖。無論如何,美國取得了掌握事態、控制風險的主動權;即使向海洋排污的決策,也有美國參與。

  對於傳統的地緣政治敵手俄羅斯,日本既不敢排斥,又拒絕配合。俄羅斯曾積極派遣可提供幫助的核專家,日本政府先拖延入國許可,後限制俄專家與東電負責人、媒體接觸。但俄羅斯一方面派出軍機、調查船到日本近區活動,一方面和美國交換情報,外交部更發表聲明批評核污水排放。俄羅斯具有核技術權威地位,如果公布導向性數據或作出嚴厲反應,日本的核危機管理可能失信。因此可以理解,日本對俄軍機逼近日本領空雖出動戰機警戒,但不僅不提出抗議,其駐俄使館還特意舉辦招待會感謝“好鄰居”的援助。韓國當然也難以獲得日本的情報合作,但對日本教科書有關爭議島嶼記述問題作出強烈反應,對核污水排放也表示可能現場調查、追究國際法責任的嚴肅姿態。結果,韓國推進了在爭議島嶼的軍事部署,還爭取到日本接待韓專家代表團,獲得了“包括未公開內容的許多情報”。

  但對於中國,日本在轉運援助物資問題上造成不愉快氣氛,一再發起國內政治坑道中的“釣魚島攻勢”,還對東海油氣田附近海域的中國艦載直升機“異常接近”作出外交抗議。至於核危機事態,中國基本上被置於觀眾地位;但日本首先在中國舉辦旨在解消對其產品、旅行安全性懷疑的情報公關活動,反映出“市場中國觀”的心理定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