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人口結構變化將長期影響中國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11-07-23 08:40:07  


  中評社北京7月23日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勞動人口占比持續上升,這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供給,也通過高儲蓄率保證了資本存量的不斷增加。中國經濟時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鬆文章指出,這一增長的動力在2004年之後開始弱化,中國經濟已經越過劉易斯拐點。

  文章稱,2004年前後,中國東南沿海出現了廣泛的低端勞動力供給緊張的問題。製造業成為“民工荒”的重災區,隨後在一些中部如湖南、河南等農村勞動力的流出省份也出現了用工緊張的現象。諸多證據說明2004年的民工荒並非一時之事,而是大拐點即將到來的標誌,是趨勢性的改變。

  庫茲涅茲認為,伴隨著經濟增長,收入分配差距先擴大後縮小。這就是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的倒U型曲線。收入分配差距最大的那一點即為庫茲涅茲拐點。一般而言,有著二元經濟特征的國家往往首先經歷劉易斯拐點,此後這些國家不再享受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帶來的低廉成本,但總勞動人口存量依然巨大,撫養比依舊較低,在勞動力供給方面仍不存在明顯的約束。

  這種高勞動人口占比及低撫養比的人口結構優勢即為人口紅利。日本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越過劉易斯拐點後,依舊享受人口紅利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而韓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跨過劉易斯拐點後至今處於人口紅利窗口階段。人口紅利的持續存在保證了日本和韓國在經過劉易斯拐點後不至於遭受勞動力供給不足的打擊,其經濟依舊維持了較長時間的增長。可以說人口紅利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劉易斯拐點後的負面衝擊。

  文章表示,中國的老齡化過程顯然快於經濟發展過程,面臨著嚴重的“未富先老”問題。自1982年到2009年,中國用了僅僅二十五年時間,就走完了日本六七十年的路。中國2009年的人均GNI不到3500美元,而日本1990年的人均GNI則為25000美元,但二者卻擁有相同的人口結構。相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上,中國的老齡化程度相當於日本的兩倍,中國老齡化的趨勢更快。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