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倫敦騷亂,你知道的都可能是錯的!

http://www.CRNTT.com   2011-08-11 11:31:23  


 
  而在今天,公開的歧視已不存在,但操作和細節上的手法依然敏感。1985年時,倫敦警察廳有180名少數族裔警官,現在則有3000名。黑人和警察的關係雖得到改善,但在911後以及倫敦爆炸案後,倫敦警方在巡查、安檢等領域的做法讓很多少數族裔感到了壓力。2010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一份調查顯示,在英國平均每位黑人遭遇盤查的次數要高出白人26倍,亞裔被盤查的次數高出白人6.3倍。而在此前的記錄裡,黑人一般高出白人10.7倍,亞裔約為2.2倍。“這令人很是不爽”,2010年一位在機場接受新式安檢的加勒比非裔受訪者接受《衛報》採訪時說道。 

  問4:經濟蕭條,助推騷亂? 

  太過籠統。將原因歸結為英國國內高失業率、財政削減、經濟不景氣、是一個貌似正確但實則可以套用到大多數社會問題的“萬金油”答案。英國政府雖有長期的削減政府財政預算的計劃,但目前的政府公共事業支出仍然高於去年同期,簡單地將財政削減作為理由並不那麼令人信服。另外,英國自2008年以來經濟一直不佳,失業率自09年中期以來一直維持在7.5%-8%的範圍內,近期也並無大的變化。經濟不景氣顯然是本次騷亂的背景因素,但是為何今次爆發這樣大規模的騷亂,也不是這樣三言兩語能夠講清的。

  英國政治記者瑪麗.裡德爾分析認為,本次英國騷亂與之前希臘發生的騷亂最大的區別在於,後者騷亂的主力來自於社會中產階層,而英國這次騷亂則來自社會底層。但《經濟學人》的文章卻給出了不一樣的回答:騷亂者中被廣泛使用的黑莓手機說明,貧困可能並非根本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托特納姆所屬的地方政府把青年服務項目預算削減了75%。不過,假如沒有削減青年服務項目預算這一衝擊,上周末的騷亂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呢?或者,是不是至少能緩減一點緊張氣氛呢?這也很難說。

  問5:社交網絡,推波助瀾?

  實為大謬。暴亂發生後,有媒體稱,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等社交網站對此次騷亂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表面上看起來,“好事者”利用推特組織搶劫,並通過“臉譜”展示“戰利品”,並呼籲對警察使用暴力,但工具終歸是工具,“槍不會殺人、人才會殺人”。在沒有推特、臉譜的戰後半個多世紀的歷程中,倫敦也發生過16次騷亂,社交網絡不僅不意味著破壞和顛覆反而在促使社會進行自我反省和修復,而這一點,在最新的新聞事件中無疑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當地時間9日上午,暴亂事件後,許多素不相識的人又一次通過“推特”、“臉書”集合在倫敦街頭,這一次他們不是相約上街抗議,而是拿著掃把相約去清理街道——在推特上,有人發起了“Riot Cleanup”(暴亂清理)行動,並得到廣泛響應。“這個國家有不爭氣的年輕人,也有深深愛著它的國人。”——一位網友在騷亂事件後如此評價道。

  問6:軍警當局,“從快、從重、從嚴”控制騷亂? 

  不會。此次事件中英國警方表現依然非常克制,甚至有受訪者稱,面對暴亂者,警察站在那兒一動不動、“等著挨打似”的。托特納姆議員大衛.拉米不客氣地指責“警察工作出了差錯”。而三十年致力研究警察執法和公共秩序的伍爾弗漢姆頓大學教授彼得.沃丁頓有不同的解釋,警察在應對較大規模騷亂時面臨的最大的難題永遠都是,與暴徒對峙控制局面、還是驅散人群。

  他認為, “如果暴徒繼續攻擊、破壞商店,從全局來看,允許他們繼續下去、而不是將他們驅散,是避免暴力升級的最好方式。而且從操作層面上看,若警察要抓人,意味著至少一名警察要離開警戒線。若被抓的人反抗,甚至需要兩三個警察才能制服”。1985年的騷亂期間,警官布萊洛克正在幫助保護現場的消防員,其他的警察轉而處理旁邊的歹徒,結果一群人蜂擁上來,將布萊洛克活活打死。同時,騷亂現場無辜的旁觀者,也是警察的一大擔心。2009年,G20示威期間,倫敦一名報販遭警棍驅打後死亡,引起公眾強烈不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