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殺人院士”是如何誕生的?

http://www.CRNTT.com   2011-12-10 09:47:34  


 
現行增選制度也幫助他得以入選 
 
  制度之弊:“連選3次”因縱容而生

  在論文數據庫中搜尋謝劍平的論文,可以發現其作為第一作者發表的學術論文(或載於相關期刊上的學術文章)主要在2009年之前。

  而且在2007、08幾年間,謝已經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在2011年,除了系統自封的“煙草行業學科帶頭人”,並未見其有何特別的學術造詣。(雖然2010年時謝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但研究是從2005年開始的,此前亦數次獲得過此獎項)

  2005年時,方舟子就曾對這類現象有過質疑——“不少新一屆的當選院士是‘回爐’候選人,前一屆競選過了沒選上,難道兩年的時間就足以使其學術成就有了大的改觀?恐怕是因為這一屆沒了競爭對手才選上的。”

  謝劍平的學術能力是否達到了工程院院士的標準,我們並不清楚,但目前這個縱容“濫竽充數”的增選制度,的確幫了他的忙。

  例如在部分實行定員制度的外國科學院中,新成員的產生只能在出現空額(老成員去世或退休)之後進行,怎麼可能給你“連選3次”的機會呢?
 
  疑點:地方政府部門是否存在“暗中助力”?

  院士,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對地方省市來說,院士已成為一種“資源”。

  何祚庥(中科院院士)坦言,每逢兩院院士增選期間,拉票“很厲害”,最突出是院士候選人所在單位、所在地區的領導親自拉票,上門拜訪、“寫條子”等方法用盡,甚至某地方領導給參加評選的院士打招呼,說該地區是落後地區,要求他們照顧,為本地區爭取名額……

  而謝劍平所在的河南省也未嘗沒有在院士競選中的“暗中助力”,河南省有一個“中原學者”的評選,其主旨就是“爭取通過政府支持和引導,盡快盡多地培養出院士等高層次領軍人才”。

  要知道,謝劍平是2010年成為中原學者的,而此次與他一同入選院士的喻樹迅,是在2009年成為中原學者的,和謝劍平類似,喻樹迅也曾於2007年時競選院士未成。再往前看,鄭州大學的申長雨早在2003年時就競選工程院院士未成,在2007年成為中原學者後,2009年競選中科院院士成功。

  這些例子,真的只是某種巧合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