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金融業“轉型”致力服務實體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12-01-10 09:05:13  


金融業將穩健地推動2012年的中國經濟實現穩中有進的目標
  中評社北京1月10日訊/上周末開了兩天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釋放了兩大方向性的金融工作基調:金融業將穩健地推動2012年的中國經濟實現穩中有進的目標,金融業未來五年的發展戰略將與“十二五”規劃的發展戰略相一致。溫總理在會上的講話,依據2012年的穩基調對金融行業作了部署:堅持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本質。

  上海證券報發表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曉蕾文章表示,雖然沒有列出具體指標,但為確保9%的經濟增長率和4%左右的通脹水平的經濟正常運行所需的14%的貨幣供應量增長,7.5萬億的銀行信貸增長,14萬億的社會融資總額,從會議重申的穩健貨幣政策的信號中應該可以預期。支持小微企業,支持中西部發展,在建項目資金保證和保障性住房信貸的定向貨幣寬鬆的既定政策,已成實現2012年穩基調的金融政策的重要部分,而創業板上市公司的非公開債發行,則拓展了小微創新企業融資和民間資本投資的新管道。會議傳遞的提振資本市場的信心的信息,相信會有利於推動資本市場發揮對穩增長的貢獻。

  文章認為,未來五年金融業一方面要發揮轉型過程中的金融中介服務的作用,另一方面金融業本身也需要發展方式的“轉型”,尤其需要從緊跟華爾街的金融機構自我膨脹的發展方式脫身,轉到致力於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中介職能上來。

  自國際金融危機暴發以來,國際國內一直在爭辯經濟發展的模式問題。典型的對比,主要以美國模式和德國模式為基準。美國模式是放任虛擬經濟的自我膨脹,金融業可以通過製造“金融產品”來創造和賺取沒有實際財富支撐的貨幣形態的“公允價值”,結果帶來了一場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的美國和世界最大的經濟和金融災難。德國模式是以實體經濟發展作為經濟發展之本,確保高端製造業和相關服務業的比較優勢,結果是在連續遭受了美國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的衝擊之後,經濟仍然保持了平穩增長,並成為拯救歐債危機的中流砥柱。現在提出圍繞實體經濟發展的思想,要求金融業盡力在通過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上發揮作用,這與德國模式不謀而合。

  為此,銀行應轉變通過信貸擴張追求高出經濟增長率數倍的利差收益的利潤增長模式。銀行以高風險行為獲取高收益,結果可能推高資產價格泡沫,加劇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風險,甚至成為高利貸資金的來源,埋下系統風險伏筆。或者銀行通過低效率的信貸規模擴張獲取利差收益,結果是信貸配置出現嚴重結構性錯配,中小企業得不到資金支持,大企業可能信貸額度過剩而轉移信貸資金的使用,增加銀行的壞賬風險。因此,信貸規模擴大帶來的資本金補充需求的市場再融資,不但扭曲了銀行為實體經濟配置資源的基本職能,還造成了資本市場的極大困擾。銀行實現向更平穩的中介服務機構模式的轉變,是中國經濟未來平穩持續發展的重要部分。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