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同妻”的痛有多痛

http://www.CRNTT.com   2012-02-02 11:57:29  


 
  2005年,央視記者柴靜做了一期《以生命名義》的電視節目並播出,這是在國內主流媒體上首次深入地探討有關“同性戀”和“同妻”群體的話題。該片受到很多同性戀者認同。一名來自大連的“同妻”在節目中出鏡,該片的解說詞說,“由於傳統社會的認知障礙,中國的男同性戀中有90%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選擇了婚姻,而他們的配偶大多數對此一無所知。”

  根據相關公益組織的估計,國內約有3000~5000萬的同性戀傾向者,由此產生的“同妻”和“同夫”(女同性戀者的丈夫),數量亦相當多。其中,國內的“同妻”人數不少於1000萬,國內研究同性戀問題的專家張北川估計在1600萬左右。他們面臨著被傳染艾滋病的風險。

  除了面臨被傳染艾滋病的風險和生理上的“不性福”,更多“同妻”的精神糾結來自不能擺脫戀人是“同性戀”的心理陰影。

  “在一輩子最好的時候,我卻嫁給了一個同性戀。”《以生命的名義》片中的大連“同妻”小雯說。來自北京“同妻”“相忘江湖”說,“當初,帶著對那個男人的愛和希望恩愛一生的期待,嫁給了那個男人。婚後卻發現那個曾經信誓旦旦要給自己幸福的男人,竟然是同性戀。”

  和許多被男友隱瞞性取向的女性不同,即將成為“同妻”的上海網友“舒舒晴”,更多的困惑來自未來。“我是在知情的情況下即將步入同妻行列,一半是因為愛他,一半因為家庭和周遭的壓力。”

  “同妻”與“同志”

  既是對立面又是同一面

  隨著“同妻”群體發聲,有關控訴“同志”騙婚、騙生孩子的帖子也日益增多。就在幾天前,公益組織“同妻在行動”與一名“同志”開展了網絡口水戰。在一些同志眼中,部分“同妻”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礙於剩女壓力和父母之命嫁人,也存在功利性,並不都是上當受騙。

  據介紹,同性戀進入異性婚姻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壓力,為了孝順父母和傳宗接代,所以在“出櫃”(同性戀者公開表明自己的性傾向)與“結婚”的選擇中,更易傾向於在不“出櫃”前提下,與異性結婚生子。

  在網絡上,社會工作者、“前同妻”組成了“同妻家園”、“同妻在行動”等公益組織,一方面他們為“同妻”提供心理咨詢和法律幫助,另一方面就是防止同性戀者騙婚,“告訴你周圍的未婚女性,不要成為同妻。”

  在“同妻組織”看來,儘管網絡活躍,但更多的“同妻”依然隱藏在黑暗的角落。在婚內的“同妻”糾結於婚姻的痛苦和無助,離婚的“同妻”已不願提及往事,因此不斷會有年輕的女孩成為“同妻”群體的一員。

  但對於“同志”與“同妻”的關係,一名長期服務的公益志願者更願如此描述:他們既是彼此的對立面,又是不得不面對社會的同一面。

  北京女孩小江28歲,是一名“離異同妻”。小江在給“同性戀親友會”理事長吳幼堅的信中寫到,“作為過來人,我深知無愛的婚姻帶給一個女孩和整個家庭的痛苦。解決同妻問題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在婚姻內的同妻提供心理援助和法律援助等,幫助同妻尋求解脫;另一方面是加強對未婚同志的提醒和警示,實現‘同妻到我為止’這個目標。 ”

  (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

  一名廣東

  “在婚同妻”的親身體驗

  24歲的網友“迷茫的可可”來自廣東珠三角,今年11月中旬她在微博上公布自己的故事,引發公益組織和網友關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