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美國重返亞洲:兩岸的挑戰與對策

http://www.CRNTT.com   2012-02-27 00:10:39  


 
  1、中美戰略合作因素。如果中美兩國戰略合作的領域越廣、層次越高、相關度最大,美國就越可能在兩岸政策取向上考慮到中方的核心利益。比如,70年代美國處於“冷戰”守勢的時候,為借助中國的力量抗衡蘇聯,美國不得不在對台政策上作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調整。反之,如果國際形勢有利於美國,中美兩國合作空間變小的情況下,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則往往不太會顧及中國的核心利益,而表現得我行我素。比如,在“後冷戰”初期,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對中國的“冷遇”。

  2、中國實力因素。伴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在應對國際形勢變化的戰略調整與佈局時,始終無法回避中國力量因素的存在。無論是“戰略夥伴”,或“戰略競爭對手”,或“利益攸關方”,或“戰略再保障”,對中國實力的權衡是美國所必須關注的。而就美國的兩岸政策而言,中國對美國的反制手段越多、力量越大,就越可能促使美國在兩岸政策上對中國做出相應的妥協。比如,就目前的實力來講,中國還無法完全杜絕美國對台軍售,但中國的“多重”反制手段卻有可能使美台軍售在品質和數量上做出妥協。

  3、台海局勢因素。美國在“調停”兩岸關係時有其策略上的限度。美國對兩岸關係發展及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以和平為最高原則,其實質是竭力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注15)。美國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的行為。也就是說,美國試圖始終掌控兩岸關係的走向和熱度,兩岸關係過“冷”或者過“熱”都不是其所“樂見”的。比如,陳水扁後期的“台獨”傾向試圖挑戰美國的對台政策底線的時候,美國即向陳水扁當局當頭一棒,警示其不可“越位”;而當近3年來兩岸關係峰迴路轉,越走越近的時候,美國又難免“醋意”頻發,因而通過兩次對台軍售以“降溫”兩岸關係。

  4、意識形態因素。從意識形態判斷上看,美國認為台灣是亞太地區推行“美式民主”的“樣板”,是世界民主陣營的“重要力量”,是美國“普世價值”的“同類”。而在美國的眼中,中國大陸始終是意識形態的“另類”,中國大陸的崛起也是在“威權體制”下的“另類現代化”。美國對中國和平演變的努力一直不曾放棄,而台灣卻是催生大陸民主的“燈塔”。意識形態判斷雖然是美國制定兩岸政策的一個柔性因素,但在某些特定的國際形勢下,也很容易造成“意識形態化”的“發酵”。比如,在東歐巨變、蘇聯解體時期。況且,在美國國內的政治生態下,“府院之爭”也很容易造成美國政府在意識形態上的妥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