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英國王室與君憲制

http://www.CRNTT.com   2012-06-17 09:45:44  


 
  潘恩的《常識》被視為共和派的神聖文本,而一個世紀後,享有“最偉大的維多利亞時代人”之稱譽的沃爾特•白芝浩(WalterBagehot)被視為保皇派的最有力辯護者,他長期擔任《經濟學家》主編,撰寫論及憲政文章合集《英國憲法》。他並未否認潘恩提到的理性部分,但是隨著殖民地擴張與帝國強盛,大英帝國迫切需要能超越財富與領土的象徵符號代表歷史進程的國民性,而王室依附的敬仰和宗教忠誠,遠非議會制可以替代的。他還以英美兩國制度比較,強調在社會凝集力與國家進步的對立緊張關係,他認為,唯有“辯論政府”更容易促成進步,因此議會制政府相比而言比總統制政府,更能廣開民智,促進社會寬容。但是議會制政府需要一些若干“國族特質”,這就是英國王室天然存在的基礎。

  早在1215年,英格蘭貴族們就通過迫使國王約翰簽署的大憲章,試圖給絕對王權安上枷鎖。但是,大憲章只是英國建立憲法政治悠長歷史的開始,而最終走向君主立憲的英國,也不像後起之秀美國那樣視“成文憲法”《美國獨立宣言》為神聖文本。大憲章簽署地的紀念墓碑,坐落在希思羅國際機場附近,但是遲至1957年才由美國人設立。英式民主的例外,體現在貴族上院600多人都是繼承或封賜,至今仍然非民選;王室擁有憲政地位,也代表貴族領土與金融利益;政府行政不透明,新聞集團竊聽門事件可見一斑;中央行政權力過於集中,當然也因為英國實行兩黨抗辯制度,行政監督權體現在下議院的辯論……雖然聯合執政的自由民主黨,以及上屆工黨政府都提出了改革貴族上議院等政制改革,但不管怎麼說,英國人還是為他們獨一無二的民主制度而自豪,宣傳君主立憲最大的優點在於遠離政黨政治,中產保守勢力的大報《每日電訊報》社論宣稱,“我們的榮耀和感激不會體現在咄咄逼人的愛國主義,而在於我們的王室制度與自由緊密聯繫,而我們時刻準備捍衛這兩者。”

  女王登基60周年,2015年她有望超越她的曾祖母維多利亞女王,成為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回望1952年伊麗莎白二世登基之初,戰後英國仍然實行食品配給制,同時也在經受30年代以來去殖民化後的國力衰退。英國雖然打贏了二戰,但是因為美國冉冉上升的全球擴張影響,以及迅速湧入來自殖民地和歐洲的移民,國力和影響力正走下坡路,憲制合法權力削弱。同時英國社會重組,傳統價值包括家庭與社區社會也在急劇變動,而王室正是抵禦這一切不確定性挑戰的中樞架構。此時為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加冕而舉行盛大慶典無疑是一大賭注—一邊是民眾的節衣縮食,一邊是王室貴族階層的世襲財富與特權,此舉豈非落得勞民傷財的批評?然而兩位學者EdwardShils和MichaelYoung在倫敦貧困的東區調查結果發現,加冕盛典確實給了社會各個階層與神聖的王室廣泛的接觸機會,此舉無疑促進了國民的凝聚力。此一篇《加冕禮的意義》論文,此後成為眾多學者引述和研究的篇章,也是英國王室操辦盛典的最好注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