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金融轉型的邏輯與難點

http://www.CRNTT.com   2012-06-14 08:06:24  


 
  2.現有金融體系不能適應經濟轉型的需要

  金融的本質職能,是擔任社會資金交易與交割的樞紐,將有限的資源配置到能夠最有效運用這些資源的領域。但是長期以來,習慣於傳統發展方式的中國金融體系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固定模式。

  其特點,一是在政府主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發展路徑下,形成了大銀行主導的間接融資機制;二是偏好於資本密集型工業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以抵押擔保物為防範風險主要手段的銀行信貸文化;三是銀行經營方式趨同,形成了主要依靠存貸利差的贏利模式。在現有體制、機制和信貸文化的環境之下,資金資源必然流向大型製造企業和基礎設施,而科技產業和服務業由於缺少抵押品則很難獲得銀行的資金支持。去年以來格外突出的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正是現有金融體系缺陷的集中反映。

  金融體系的不適應性最終表現為金融服務效率低下:

  第一,資金過剩但實體經濟資金供給不足。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經由一個資金匱乏的國家發展成為資金相對充裕的國家。2011年末,中國商業銀行的貸款餘額是1978年的290倍。儘管如此,現有正規金融體系仍不能滿足實體經濟對資金的需求,導致一些地區地下融資活動十分活躍,大量中小企業和“三農”相關經濟活動只能依靠民間借貸獲得資金。

  近兩年來,隨著貨幣信貸政策的收緊,資金體外循環現象愈發突出,擔保機構、小貸公司、私募基金等也加入了民間高息融資活動。由此使得中小企業等弱勢群體融資成本急劇上升,提高了社會成本,加劇了資源資金配置的不公平現象。

  第二,貨幣過多,但資本化程度偏低。

  2011年末,M2餘額85.16億元,為1978年的957倍;M2占GDP比重則由1978年的24.4%上升為180%。同其他主要經濟體系相比,中國已成為單位GDP產出耗費貨幣最多的國家。由於經常處於流動性過剩狀態,中國的通脹壓力長期存在。改革開放33年來,CPI超過2%的年份就有22個,超過5%的年份達到13個。

  儘管近幾年資本市場發展較快,但由於大量資產(如土地、森林、知識產權、企業產權)或者資本化程度不高或者根本沒有資本化,使得中國經濟運行不得不過度依賴間接融資市場。

  第三,外匯儲備不斷增長但資產海外運用能力不足。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截至今年3月末,外匯儲備已達3.3萬億美元,比1995年增加了2.5萬億美元,遠遠超過中國需要的合理水平。外匯儲備的過度增長,是中國貿易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的結果,也是經濟失衡的表現。

  而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海外資產運用能力的薄弱則使該問題更加嚴重。2011年, 四大銀行除中行外,境外稅前利潤占比多的僅略高於3%,少的不足1%。即便是國際化程度較高的中國銀行,若扣除港澳地區的貢獻,境外利潤的占比也僅為4%(見表1)。由於海外資金運用能力不高,大量外匯儲備只能用於購買外國國債,而近期十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僅為1.88%。考慮到通脹和美元貶值因素,這種投資實際上是虧損的。

  3.中國金融轉型的方向和重點

  中國經濟的加快轉型加大了金融體系轉型的緊迫性,要求未來的金融體系能夠以更為市場化的方式去幫助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為此中國金融體系需要實現一系列的轉變:

  ——將重點為工業企業、大客戶提供服務的偏好轉向合理產業分布、均衡大中小客戶,以及為創業初期既缺少固定資產、也沒有現金流的科技企業提供更有針對性、適應性的服務。

  ——更有效地發揮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促使產業自主創新。

  ——拓寬視野,快速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由專注於企業融資服務轉變為包括企業和消費者在內的多種類型客戶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

  ——通過多元化的海外資產配置提高外匯儲備二次創造財富的能力,真正讓儲備資產發揮引導全球資源再配置的作用。

  根據以上要求,中國金融轉型應當抓住以下三個重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