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不在增速放緩

http://www.CRNTT.com   2012-07-19 08:21:53  


  中評社北京7月19日訊/中國宏觀經濟半年報終於出爐,經濟並未出現此前一些人擔心的“硬著陸”,儘管二季度GDP同比增速為3年來最低的7.6%,但季調環比折年率7.2%,仍高於一季度的6.4%。此外,基建投資增速的轉正以及整體投資增速的回升,正在發出經濟見底的信號: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升很明顯,應該說已經見底反彈,開始企穩回升。固定資產投資企穩很重要的一個信號是上半年新開工項目計劃投資同比增長23.2%,比去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比一季度回升了0.2個百分點,這說明宏觀經濟基本上已經“軟著陸”。在財政貨幣政策不斷加碼的合力下,經濟繼續探底的勢頭會得到遏制,三四季度宏觀經濟將會呈現企穩態勢,全年實現7左右的預設目標不會有太大問題。

  上海金融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今年以來,在內外需求萎縮、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的叠加作用下,中國經濟面臨著金融危機以來第二次的增長威脅:“投資、消費、出口”同步回落,供給端與需求端同步趨緊。企業利潤率、財政收入、工業生產、出口訂單、房地產價格等全面下滑。經濟增速的加速下滑,考驗的是政府對於經濟減緩的容忍度。“穩增長”目標的優先級再次提升,說明決策層對增長憂慮加大,也在用新一輪的政策刺激極力抵抗經濟增長率的下行。

  然而,“穩增長”政策力度加大,短周期見底在即,仍難改長周期放緩的趨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經濟有自身運行周期,考慮到政策的遲滯效應,如果政策力度加碼,很可能從政策預調、微調演變為未來的政策超調。大劑量政策刺激的後遺症太大。我們必須學會承受和接受中國經濟的減速,因為無論是否願意承認,中國宏觀增長的大格局正在發生趨勢性改變。

  事實上,作為趕超型經濟體,中國兩位數的經濟增長是靠增加勞動力投入、加快資本形成,以及數量擴張的“要素驅動型”模式實現的。然而2008年以來,金融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嚴重打擊了發達國家的支出能力,導致由發達經濟體主導的全球總需求出現明顯下降,出現了需求不足和供給過剩的結構性衝突。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