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鄧聿文:奧運結束該檢討舉國體制了

http://www.CRNTT.com   2012-08-13 10:58:09  


 
  從體育的本義來說,它是一種增強體魄和健康的遊戲。現代意義上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古希臘時期,與其說是一場競技體育比賽,不如說是一場以競技體育形式出現的宗教儀式更恰當。但自競技體育尤其是奧運會被賦予了觀賞性以外的內容,體育的性質也就開始改變,它不再是一種具有愉悅性的遊戲,而變成了強調輸贏勝負的比賽。在這種情形下,舉國體制把金牌的政治職能放大到極限,從而將運動員當成實現國家意志的一種工具,成為了培養運動技術的操作機器。

  這在運動員的選拔和培養機制上表現得特別明顯。中國舉國體制的基礎在少體校,然後是市、省、國家隊三級體制。一個不到10歲的孩子被送到這個大機器裡,為了接受專業的高強度的訓練,脫離了文化知識的學習,然後層層淘汰。真可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少數運動員成功的背後,是運動員之間慘烈的競爭,淘汰出來的孩子,一無文化二無能力,被壓在社會底層,成為社會的包袱,即使成功了,輝煌了,那也是短暫的一瞬而已。這些年就先後爆出,一些曾經的全國冠軍甚至亞洲冠軍,退役後淪落到偷搶或者街頭賣藝的地步。

  還不講舉國體制對大眾體育的擠壓,以及種種體育腐敗的發生。

  所以,對舉國體制,必須有一個客觀認識。筆者無意全盤否定舉國體制曾起過的作用。對一個落後國家來說,通過舉國體制培養運動員獲取獎牌特別是金牌,來證明自己國力的強盛,並以此激勵民眾的國家榮譽感,在某些特定時期或階段,是有必要的。但是,在市場經濟日益深化、市場觀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尤其隨著體育本身的市場化改革的開展,還把競技體製作為一種特殊的國家意志化和政治功能化的工具,就不適宜了。體育在當下固然還有激勵人的作用,但我們並不迫切需要用它來證實自己的力量,鼓舞士氣和民族自信心。

  檢討舉國體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改變對體育的認知,是中國在走向體育大國過程中,必然要出現的。那種認為質疑舉國體制就是沒有信心,唱衰舉國體制實為唱衰中國論的變種的看法,實是無稽之談。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