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為什麼經濟制裁日本不一定有效?

http://www.CRNTT.com   2012-10-30 09:19:58  


鼓吹抵制日貨,首先要定義什麼是日貨?一架日本相機,鏡頭在日本生產,外殼在菲律賓制造,背帶產自越南,最後組裝在中國,那麼算不算是日貨呢?
  中評社北京10月30日訊/學者張雲今天撰文“為什麼經濟制裁日本不一定有效?”分析說,中日之間的釣魚島爭端升溫過程中,中國國內要求經濟制裁日本的呼聲也日益明顯,但主張經濟制裁的觀點,只看到了中日經貿關係的粗淺的表象,而忽視了全球化世界經濟和中日經貿關係的深層內在結構,存在五個誤導。詳細分析如下:

  中日之間的釣魚島爭端升溫過程中,中國國內要求經濟制裁日本的呼聲也日益明顯,儘管官方從來沒有明確表態支持過任何的經濟制裁,但即使非官方層面如此明確地要求經濟手段達到外交目的廣泛討論可能也是首次。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國力增強和經濟全球影響力擴大後外交手段選擇的增加,但是經濟制裁日本是否有效,則存在很大的疑問。

對日外交新選項:經濟制裁

  曾幾何時,經濟制裁被中國人默認為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政治圍堵外交孤立的手段一直受到批判。長期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雖然同歐美相比對華外交中較少使用經濟制裁,但也不乏其例,例如“天安門事件”後凍結日元貸款,1990年代中國核試驗後暫停援助等。這些都反映了當時中日之間的經濟實力對比——日本強中國弱,經濟制裁僅是可供日本選擇的單向外交手段,而中國卻沒有能力使用。

  這種狀況最初發生變化在2001年,在中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夕,日本宣布對從進口中國的大葱、燈心草等產品進行緊急進口限制(safeguard)。對此,中國方面對汽車,手機等日本產品徵收100%的報復性關稅,此次貿易衝突最終以日本停止進口限制結束。儘管這次中國的報復性措施,可能是中國第一次在對日外交中使用經濟武器,並且取得了勝利,但仍然屬於被動使用經濟制裁的範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