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十八大後中國經濟增長路徑面臨三大轉變

http://www.CRNTT.com   2012-11-18 09:13:15  


  中評社北京11月18日訊/11月15日,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中國由此邁入一個新的歷史征程。經濟參考報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十八大描繪了今後十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藍圖和發展道路,中國經濟增長路徑和結構將因此經歷深刻變化,以往的國家盈利模式也面臨新拐點。

  數據顯示,2002年十六大以來,到2011年,扣除價格因素,中國G DP總量增長1.5倍,人均G DP增長1.4倍。十八大報告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根據測算,若要在十年中完成上述兩項目標,需要達到年均7.2%的增速。與過去十年10%的年均增速相比,看起來有些保守,但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下移,這一目標實現起來並不輕鬆。

  文章指出,中國能長期持續高增長,主要得益於三大紅利:要素紅利、改革紅利和全球化紅利。這三大紅利支撐了中國黃金發展30年。然而,在改革開放30多年後的今天,制度變革、要素投入、全球化、人口紅利所提供的長期增長動力都在衰減,主要依靠低成本刺激的出口超高速增長逐漸回歸常態,以大量增加資源資金投入維持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已走到盡頭。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2010年歐債危機及其引發的全球經濟變局,助推全球經濟步入全面深刻調整的新時期,各類國家不同程度地面臨以深化調整來促進發展的艱巨任務。中國也不能不重新審視和調整未來增長之路,進入一個增長格局不斷轉換的新時期。

  第一,外延型經濟增長向內涵型經濟增長轉變。中國未來必須向要素要效率,要通過產業結構升級、人力資本加速形成、技術進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對經濟增長的溢出作用,由粗放型的斯密增長向熊彼特式內涵增長轉變。

  第二,由外向型經濟增長向內需型經濟增長轉變。這也是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的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近年來,世界消費與儲蓄格局一直都是“失衡並超常增長著”。全球失衡系統中,“中國儲蓄、美國消費”,美國成為中國的消費主體,中國成為美國的儲蓄主體。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儲蓄—消費格局正經歷著重大改變,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和趨勢,就是中美都向有利於本國均衡的方向收斂。完成2020年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標,將釋放出約64萬億購買力,這一龐大的內需市場,將成為引領中國乃至全球持續增長的新動力。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