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RCEP與中國利益如何契合

http://www.CRNTT.com   2012-11-26 08:43:38  


11月20日,東盟十國與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柬埔寨金邊正式啓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談判。圖為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各國領導人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談判啓動儀式上。 新華社記者 張鐸 攝
  中評社北京11月26日訊/近期在金邊召開的東亞領導人系列峰會,達成了戰略性共識:到2015年建成東盟10國加中、日、韓、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RCEP如果建成,將成為涵蓋30億人口、年GDP達到20萬億美元的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這實際上會形成“亞洲共同體”的雛形。

   北京青年報發表媒體評論人徐立凡文章稱, 顯然,RCEP對於參與各方提供的紅利將是巨大的:對大經濟體來說,收益更多體現在地緣政治方面,經濟聯繫更加緊密,可以大大減少極端形式解決爭端的幾率;對小經濟體來說,“搭車發展”的機制化,不僅意味著巨大市場的出現,還意味著規避國際經濟風險能力的增強。

  文章分析,但願景是一回事,能否按期實現是另一回事。RCEP的成立,需要兩個前提,一是東盟10國內部及“10十N”的“N”方都實現自由貿易。目前這一進程較為順利,東盟10國已與“10十N”機制中的外部5國達成自貿協議,除非出現特殊情況,10國內部的自由貿易,也有望在2015年實現。二是東盟以外的“N”方,即中、日、韓、印、澳、新6國之間,也達成自由貿易協議。然而,這一環節儘管進程正在加快,但卻面臨不小困難。

  一方面,是保護本國經濟的考量,可能導致談判進程遲緩。相對而言,中國具有16國中最好的經濟禀賦,對市場開放後遭受的衝擊抵抗力較強,這已在2001年加入WTO後所證明。但是,其他國家則可能受到經濟形態單一化約束,對部分市場的開放會持謹慎態度。此前,日、韓與美國的FTA(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引發的農產品爭端和社會抗議潮流,已經表明難度之大。

  更重要的是,任何經濟安排都難以脫離政治信任度的制約。“N”方國家中,既不乏有全球雄心的國家,更存在因歷史認知差異、現實領土領海爭議而造成的隔膜。近年來,隔膜有增無減,已經極大影響到了政治互信和民間觀感。在這種情況下,自由貿易談判若想取得較大進展,需要外部環境的變化。比如,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危機感,就客觀上加快了中、日、韓三國貨幣互換協議的進程。

  還要看到,RCEP並非是區域內各國加強經濟合作的唯一選項。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正在呈擴張之勢。儘管TPP在知識產權、勞務協議等方面調制了更加嚴格的門檻,而且因為缺乏中國的參與具有基因缺陷,但是,對於大多數區域成員來說,“兩面下注”或許是最有利的選擇——這也將制約推進RCEP。

  以歐洲構建經濟共同體的模式套用“亞洲共同體”,很可能不適用。歐洲內部對於歷史問題業已形成了基本共識,亞洲沒有;歐洲除希臘和塞浦路斯等個別情況之外,已基本解決領土爭議,亞洲還沒有。特別是,在歐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設計缺陷,已經在迫使人們反思:區域一體化的紅利是否遠沒有預期那麼容易收割。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