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阿薩德為何能屹立不倒?

http://www.CRNTT.com   2013-10-09 11:56:57  


 
  與突尼斯和埃及相較,另外三場革命就要血腥得多。由於不願輕易交權,無序的街頭騷亂很快演變為殘酷的內戰。底層抗議的民眾逐漸退場,有組織的精英開始登上前台,政治角力也逐漸由單純的抗爭向多面向的權力角逐演化。

  不像也門的薩利赫——這位總統苦苦支撐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全身而退,剛愎自用的卡達菲則似乎很難相信自己會那麼不受歡迎,這位上校寧願以身戰死也不願放棄權力。或許,憑依四十餘年的權力沉浮,他壓根就不相信自己無法用武力去鎮壓這場革命。其結果,利比亞呈現出舊政權的忠誠者與反對派武裝之間的全面對決,革命最為徹底,但也最為暴力血腥。

  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不但經受住了最初階段的街頭騷亂,而且在眼下的內戰中還沒有失去主導控制能力,能夠將反對勢力壓縮在有限的範圍之內,這確實是難得的奇跡。反對派別為何始終一盤散沙,難成氣候,除了敘利亞一黨制的政治結構及政權對軍隊的牢固控制外,阿薩德本人的靈活姿態恐怕也是重要原因。相比其他幾位領導人,年輕、溫和、富有變革精神的阿薩德本身就存有巨大優勢。國內發生危機後,阿薩德又不斷展示出開放的改革姿態,呼應民眾的籲求,不僅大力改組政府,更主動開啟民主化道路。這使得其始終擁有穩固的支持者,並導致這場由年輕人啟動的革命的能量逐漸耗散。

  外部因素的作用難以忽視。也許是阿拉伯世界彼此間的緊密相依,在革命蕩滌之處,阿盟、非盟、海合等區域組織對成員國內部的危機呈現出高度的幹預趨向。幹預程度之深,幹預範圍之廣,區域組織達成共識並採取行動的速度之快,是之前不常見到的。

  五個案例中,突尼斯和埃及危機由於持續時間不長,因而外部因素發揮的空間有限,革命的成果主要歸功於街頭的抗爭。而在後三個案例中,外部因素的影響則相當明顯。也門的薩利赫是在海合會和聯合國斡旋下獲得可靠的安全保證後,才最終移交權力的。而利比亞的反對派之所以能反敗為勝,國際和區域社會幾乎一致的孤立應當是關鍵。

  非盟不僅對卡達菲政權進行制裁,還要求安理會進行制裁並在利比亞建立禁飛區。禁飛區建立後,法國等國又不惜擅自擴大安理會授權,直接派出戰機轟炸卡達菲武裝。反政府武裝不僅能夠輕鬆得到外部的武器和資金支援,更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卡達菲還未被擒獲,其在聯合國當中的合法席位即被移交給反對派“過渡委”,導致卡達菲的正規軍武裝反倒成了可以合法絞殺的叛亂者 ,卡達菲凄慘結局,早就預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