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3-10-14 08:21:32  


  中評社北京10月14日訊/理解戰略機遇期這一概念,不僅要考慮有利的方面和積極的因素,還要重視存在的困難和挑戰,可以從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和基礎、國內外環境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等方面入手來考量。

  更加重視居民收入的提高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汪同三文章表示,黨的十八大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首次明確提出城鄉居民收入倍增目標。其實,GDP翻番和鄧小平同志設想的三步走戰略中的翻番概念相同,講的是純經濟總量的翻番,是經濟總量指標。而新提出的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翻番目標,則說明中國不再一味追求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而是下決心更加重視居民收入的提高。

  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翻番是人民生活指標,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含義不僅僅限於單純的經濟總量的問題,在研究人均GDP翻番的時候要考慮比較多的因素。

  其一,經濟總量的增長。沒有經濟的持續增長和較大規模的經濟總量,居民收入是不可能提高的,居民收入更不可能翻番。因此,居民人均收入翻番和GDP翻番是密切相連,和經濟總量的較快增長緊密相關。所以,為了保證人均收入翻番,必須做到GDP翻番,即財富這塊蛋糕必須首先要做大。

  其二,經濟結構的調整。長期過高的投資率實際意味著長期偏低的消費率,而消費率偏低便直接影響即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在經濟結構調整方面取得比較好的進展,如能夠實現降低投資占GDP的比重,提高消費占GDP的比重,將有利於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

  其三,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解決貧富差距,縮小收入差距是中國的一項重要任務。如果能夠對現有的收入分配結構進行有效調整,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縮小居民收入的差距,將有利於提高居民的人均收入。

  其四,宏觀調控的穩定性。要想真正地提高居民收入,一定要做好宏觀調控,特別是要保持價格水平的問題,居民人均收入應當在名義翻番的基礎上,再增長與CPI相同的幅度,才算真正實現了翻番。要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有效化解物價上漲壓力,抑制通貨膨脹。

  其五,推進全面改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剛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中國的經濟狀態應該說是一種帕累托狀態,幾乎全國所有的人、所有的階層、所有方面的人都可以從改革中獲益,所以都支持改革。而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不具備帕累托狀態,改革必然觸及一部分人的利益,改革的阻力就會比以前大了,要提高居民的人均收入就必須推進改革。

  其六,居民財產性收入。調查顯示,目前居民的財產分布是不均的。在居民的財產中主要是房產,金融財產很少。在金融財產里大多是銀行儲蓄,非銀行儲蓄很少。居民財產性收入決定居民人均收入能否翻番,實現居民收入翻番,首先要使居民有比較公平的財產;其次,在財產性收入里如何提高居民金融財產的收入;第三,在金融財產里如何提高居民的非儲蓄性金融財產的收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