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經濟轉型背景下如何避免改革停滯

http://www.CRNTT.com   2014-01-20 08:57:42  


 
  內生力量調節市場

  文章指出,中國改革開放已歷經三十餘年,依靠宏觀調控的外生力量來促進經濟增長的狀況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觀,內生力量仍然不夠足。為進一步推進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健全和完善內生力量將是未來宏觀體制改革的重點。在完善內生力量方面,應該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大力調動民間積極性。通過制度創新,調動民間積極性,讓農民參與到改革中、參與到分配中、參與到經濟發展中,才是未來實現經濟和諧發展的根本所在。對於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制度創新的關鍵在於土地確權與農村房產“三權三證”的頒發,如此才能確保農民能夠真正在土地市場中獲得議價權,享受到改革所帶來的紅利。在這一點上,可以借鑒於中國林業用地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之後的探索。

  第二,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政府職能的轉變是健全內生力量的重要因素。未來的政府既不應該是小政府,也不應是大政府或者是強政府,而應該是有效的政府。這就要求政府首先實現從“非可即禁”向“非禁即可”的理念轉變,做政府應做的事,服務於社會。未來政府的職能應把重點放在平衡公共支出分配、增加社會保障、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健全投資機制等方面,同時還應注重加強對區域與民族品牌的扶持力度,以此增強所在區域企業的市場核心競爭力。

  第三,構建廣闊的市場平台。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中國市場經濟制度逐步完善,但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小微企業與大型企業在市場中所處的不對等地位仍較為突出。在對國家利益不構成重大影響的經濟領域,政府應構建一個平等的市場平台,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反對地方保護,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使得民營企業與小微企業能夠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發揮更大的作用,進而促進國有企業的深度改革。

  推動城鎮化更好更快發展

  文章認為,中國的城鎮化道路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需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通過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實現中國農村的就地城鎮化,同時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與機制,推動中國城鎮化更好更快發展。

  第一,鼓勵城鎮化建設中的融資手段創新。如何在中國未來“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鎮”的城鎮化發展格局中,緩解城鎮化資金需求與對應資金供給之間的矛盾已成為社會各方面所關心的主要問題之一。就中國目前的金融體系而言,無法完全滿足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資金需求,所以為保障中國未來城鎮化得到良好快速的推進,在透明規範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建設地方融資平台,試點開展地方政府發債業務,允許民營資本投資城鎮化項目,建立完善的專為城鎮化融資的信用機構。例如,地方政府可以在國家允許的範圍內,鼓勵村鎮銀行及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嘗試村級戶主資金試點,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抵押及流轉。

  第二,加快推進常住人口市民化進程。人的市民化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同時也是未來衡量中國各地區城鎮化質量的重要依據。在既存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下,中國各地區往往將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與戶籍捆綁在一起,政府可以試點公共資源與戶籍制度部分脫鈎的模式,每年對外提供一定數量的公辦學位、居民基本醫保指標和入戶名額,並根據個人情況進行打分,按積分排名獲取相應的資格,享受城市公共服務資源。

  同時,為有效地緩解政府所承擔的財政壓力,施行差異化的轉移支付與財政分擔體系,即公共服務支付由政府承擔,而社會保障支出則由企業與個人承擔主要責任,政府輔助的過渡體制。

  第三,探索小城鎮建設的經典模式。2013年10月30日,在政治局就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和供應體系建設進程的第十次集體學習中,習總書記指出:中國住房困難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決、保障性住房總體不足、住房資源配置不合理。因此,如何實現農村城鎮化,將成為影響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由於中國地理區域性差異較大,對不同地區的農村而言,小城鎮的建設應該堅持因地制宜、就地城鎮化的原則,根據其自身特點規劃新型小城鎮。與此同時,還應通過“路網工程”和“撤村建居”,由政府引導,尋找適宜的產業做支撐,以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醫療、交通體系,促進中國農村信息化的進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