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春運大潮反思經濟轉型出路

http://www.CRNTT.com   2014-02-18 08:48:47  


中國春運的產生很大程度上緣於勞動力跨區域轉移。
  中評社北京2月18日訊/“春運”,可謂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周期性人口大遷徙。在為期40天左右的時間里,近36億人次的人口流動,在全世界總人口中的占比達3/7。因此,中國春運也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最大的周期性運輸高峰,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

  中國證券報發表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羅寧文章分析,中國春運的產生,很大程度上緣於勞動力跨區域轉移。對於長期處於典型“城鄉二元經濟”下的中國而言,勞動力大規模轉移正是其走向一元經濟、實現城鄉融合的重要標誌之一。一方面,通過勞動力的轉移,提升生產要素結合的效率,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勞動力轉移,特別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發達地區轉移,有利於促進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較快提升,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但是,一年勝過一年的春運大潮也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中國區域間資源配置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不斷擴大。

  在改革開放初期,面對“大鍋飯”式均貧困境,以及施加於經濟主體的各種制度限制,中國政府創新性地實施了“經濟特區”發展戰略,在深圳、廈門等沿海地區率先取消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制度枷鎖,採用減免稅收等優惠措施,集中優勢資源,加快向市場經濟轉型。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創舉,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但30多年來,這種集中優勢資源的發展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地區發展水平及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1978-2012年,廣東省GDP從雲南、貴州、甘肅的4.2倍、2.8倍和3倍,增長至8.3倍、5.5倍和10.1倍;廣東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分別從雲南、貴州、甘肅的1.58倍、1.26倍和1.01倍增長至1.62倍、1.43倍和1.76倍。北京、上海等與國際高度接軌的大城市,更是憑借資源大量積累的優勢走在全國前列。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這就意味著過去以行政力量集中優勢資源的發展方式將逐步退出舞台,技術、勞動力、資本等推動經濟增長的要素,將在市場力量的主導下更加合理地進行配置。但僅僅依靠市場,並不足以實現資源在各區域間更加公平、高效的分配。經濟學理論中的“馬太效應”表明,由於商業環境、勞動薪酬等因素,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常常會呈現“發展趨異”的格局,導致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要避免包括人才、資本從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的單向流動,需要中國政府進一步加強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善營商環境,為要素資源的合理流動創造良好的條件。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