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理性繁榮 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

http://www.CRNTT.com   2014-03-17 11:30:37  


 
  文章認為,經濟增長向內生性軌道切換,要求我們以經濟領域的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非市場化力量對市場化改革的阻遏,以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有效需求提高有效經濟產出比例。還須以適當預增改革成本為代價,以壯士斷臂的決心和勇氣,化解經濟領域的系統性風險,為理性繁榮清障。經濟研究和經濟實踐早已表明:光靠政府驅動而沒有符合要素市場價格規律的驅動,經濟難以獲得長足發展。再好的經濟政策,本身並不構成經濟增長的動力,至多是促成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推手;同樣,即便是最有資源配置力的政府,也無法取代市場的作用。如果不能釐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如果不能約束政府的行為,看起來很好的經濟政策最終會成為經濟危機的推手。

  如果說,僅僅依靠資本品的投放就能迅速拉動經濟增長,那麼全世界最不缺資本品的國家當屬美國。但美國在前幾年深陷經濟危機時並沒有立即啟動一攬子刺激計劃以使得經濟從衰退泥淖中上岸,其中的重要原因在於,美國經濟決策者和市場主體明白:假如沒有基於技術創新的驅動,大規模投資只會飲鴆止渴。因此,奧巴馬政府近幾年著力採取“出口倍增計劃”、“製造業回流”乃至強化美元本位等政策,力求恢復美國經濟增長,而同時美國政府和企業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絲毫也沒放鬆。

  因此,包括各級各地政府以及其他市場參與主體應當清楚:投資之於經濟增長最多只有工具價值,經濟學意義上沒有所謂的“消費驅動型增長”概念,至於進出口,其實是經濟體之間資源禀賦的互換。所謂“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至多只是經濟增長的手段而已。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的持續有效增長,本質上並不取決於投資或出口驅動,而取決於知識、信息、研發創新等所引致的技術進步以及人力資本增長等核心內生變量。技術進步的內生化,要求中國加大對研發與人力資本的投資,盡快實現要素價格市場化,提高勞動生產率。

  文章提出,要實現中國經濟的理性繁榮,必須掃除阻礙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的體制性障礙。這就要求最高決策層以前所未有的改革決心與執行力,盡早拿出壟斷行業、資源性產品價格等關鍵領域的改革時間表,破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非合作性博弈,破除影響力強大的國有經濟部門對深層次改革的阻滯,徹底打破目前的權力配置格局,切實保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行為空間,讓政府規制真正成為構建競爭性市場體系的切實保障。在上述關鍵性問題解決之後,經濟運行機制由政府主導向市場決定性作用主導地位的轉變以及政府在公共產品供給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的確立,才有現實可能性。而這意味著中國還需以適當預增改革成本為代價,化解經濟領域的系統性風險,為理性繁榮清除障礙。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