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美日三邊關係的“准冷戰”及其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14-04-30 10:00:09  


 
  首先,美國須要向全世界的盟國展示其沒有走向孤立主義的姿態。美國在敘利亞問題、烏克蘭危機中展示出來在對外事務上的不願直接介入的態度,引發了美國衰落後退的討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國的確採取了同布什總統時期很不同的外交姿態,然而如果被廣泛認為放棄全球領導力對於美國總統來說內外政治成本都很高。奧巴馬對日本的表態發出的信號是美國在對外干預上將更加有選擇性,即集中在維持對盟國的承諾上。美國想對世界盟國傳遞在中東和歐洲局勢動搖情況下其維持影響力的決心並未動搖的信號。

  第二,奧巴馬希望通過選邊站讓回歸亞洲有實際意義。去年,奧巴馬因為國內政治僵局取消了原來的亞洲之行讓人懷疑其高調宣稱的“回歸亞洲”的誠意,在訪問首站的日本的表態實際上也為了給之後到訪的韓國、菲律賓以安心感,並對那些在這次他沒有訪問的國家發出相同的信號。畢竟在這個地區有太多的國家是依靠美國的安全保護生存,而美國的影響力也是依靠同盟安全網絡維持的。

  第三,日本對於日美同盟的不放心程度達到歷史新高。自安倍晉三執政後,日美關係有些詭異,即相互認為對方都具有不可預測性。儘管雙方都不會考慮結束同盟,但相互不信任的因素在增加,奧巴馬此次訪日的最大目的就是進行安心撫慰外交。此前,美國決定不參加青島的閱艦式也可以從這個角度解讀。

  從美國的角度來說,讓包括日本在內的盟國對美國的安全承諾保護放心的考量超過了可能對惹怒中國的考量,促使奧巴馬總統決定“選邊站”。

准冷戰與三邊關係的結構性穩定

  隨著美國的“選邊站”,圍繞中日島嶼問題就出現了明確的2對1的中美日三邊關係,一種類似於冷戰的中美蘇三角關係但又不同的非常奇特的“准冷戰”形態似乎在形成(不是說全面的冷戰狀態)。日美同盟的強化就是以中國為假想敵人為前提存在的,而美國又要同中國構建新型大國關係,這樣兩個相互矛盾的戰略邏輯讓中日關係處在了非常尷尬的境地,日本對於美國的懷疑將始終存在,總是會感到美國做得不夠,做得不足,此次雙方在TPP問題上沒有達成協議,就是日本對美信心不足的體現;而中國會認為美國做得太多,做得太過,結果可能加劇中美和中日的同時對抗。然而,筆者認為儘管緊張局面比較容易看到,我們也需要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即一定程度上的緊張局勢也有可能會帶來三邊關係結構穩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