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越南反華史:民間稱時刻準備與中國“再戰”

http://www.CRNTT.com   2014-05-18 08:11:54  


 
  在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里,“中國歷代王朝侵略、占領越南的記載”和“二征夫人、趙夫人、梅叔鸞、楊廷藝、陳興道等越南民族英雄領導人民抗擊中國漢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軍隊的英雄故事”圖文並茂、展物豐富,彰顯了借此弘揚越南民族自豪感的用意。在越南各大城市中,上述民族英雄的巨大雕像比比皆是,有些是在交叉路口的環島中,有些是在以這些人的名字命名的紀念公園內。雕像的舉止神態大多是面容威嚴、一身戎裝、手持武器在奮勇抗敵。

  不少越南人、包括一些越南史學家,對於中國封建王朝統治越南的這段歷史,一直都是耿耿於懷。他們往往從中越兩國現實仍存在的領土爭端的立場出發,認為不但不能忘記這段歷史,而且要“以古鑒今”,“時刻警惕越南周邊的安全環境、防範歷史重演”。

  這種拋開歷史和現實的根本差別進行無根據的類比,主觀上混淆歷史和現實的做法,十分不利於越南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建立正確的歷史觀,不利於兩國人民建立應有的信任。筆者曾問過一名越南大學生對中越歷史糾葛的看法,他直言不諱地說:“我對這段歷史的了解幾乎全部來自教科書,中國在歷史上長期侵略和統治越南,對越南人很殘暴,而越南民族在反抗中越來越堅強,所以越南民族是不懼怕任何外來侵略的。”

有意淡化文化中的中國色彩

  這名大學生的歷史觀是偏頗且極端的,但是卻在越南年輕人頗有代表性。事實上,中越兩國歷史上除了短暫的戰爭,更多的是經濟和文化交流。例如,現代越南語從發音到詞匯含義受中文影響的因素就很多;越南的天幹地支、十二屬相、春節等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都來源於中國;越南人對中國的孔子敬重有加,很多城市都建有供奉孔子的文廟,學生在重要考試前都要到文廟祭拜孔子,以求考試成功。

  每年農歷春節的廟會期間,書法家書寫漢字對聯的攤位前往往都被顧客擠得水洩不通。而中國的古典名著在越南也非常普及,很早就被翻譯成了越南語。筆者認識的一位在越南《人民報》工作的老編輯說,他從小就愛讀中國的《三國》、《水滸》等名著,那時常常因為看得入迷而忘記吃飯。雖然已過去了幾十年,但他至今還能詳細地複述這些名著的精彩章節。

  然而,越南國內一些人,甚至是一些職能部門卻認為不應該讓國人太多地感受到中國歷史和文化對越南的影響力。比如,2010年是越南首都河內建城1000周年,為紀念這一重要歷史事件,越南拍攝了一部名稱為《李公蘊——到升龍城之路》的古裝電視劇,內容是關於越南李朝開國君主李公蘊的生平事跡。公元1010年,李公蘊建立李朝,並將國都從寧平遷到了升龍城,也就是現在的河內,標誌著河內建城的開端。但該劇卻沒有在河內千年慶典期間如期播出,有關部門給出的解釋是:由於該劇的大部分外景在中國拍攝,劇中的宮殿、寺院以及演員的服飾等道具不夠“越南”而太像中國,審查部門要求劇組剪掉那些“看上去過於中國味”以及“容易引起誤解”的鏡頭。

  也許,正是由於歷史原因,中越兩國的文化如此相通,這反而使一部分越南人認為應該通過“去中國化”來保持民族本色。尤其是在越南近年來經濟持續發展的背景下,越南高層一直在強調發揚民族優良傳統和愛國精神,刻意淡化越南文化中的中國色彩被認為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