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國實現體系內全面崛起的四步走戰略

http://www.CRNTT.com   2014-06-08 10:01:06  


 
  第二種方法可稱為孤立式崛起。所謂孤立式崛起,是指一國將自身的發展孤立於國際社會的整體發展之外,尋求一種獨特的區別於主流國際體系的崛起。孤立式崛起的典型是美國的崛起。

  美國獨立之後,深感於歐洲舊大陸政治的“肮臟”和國內政治鬥爭的複雜,華盛頓在《告別演說》中確立了美國的孤立主義外交政策:即美國不與任何國家(主要為歐洲列強)結盟,不捲入列強紛爭,完全獨立地處理自身的國際事務。孤立主義的精髓是:“我們是為我們自己行動,不是為別人而行動的”。需要指出的是,外交政策上的孤立主義絕不意味著經濟政策上的孤立主義。在華盛頓《告別詞》之後施行的政策、傑斐遜為了維持歐洲均勢以避免殃及美國而施行的政策以及在美洲大陸擴張為核心的“門羅主義”政策都匯集在一點:孤立主義。但是,這只是一種相對的孤立主義,即只是地理上的孤立,絕非經濟上的孤立主義。就經濟性崛起而言,美國孤立主義政策的要旨在於,充分利用當時國際體系中各方的相互競爭甚至衝突所提供的重要機遇,實現自身經濟利益的全面擴張。例如,就在美國獨立後不久,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爆發並持續了20餘年。這一場戰爭將歐洲大陸主要國家都牽扯其中,並耗盡了英法兩國的精力。而美國則通過中立大獲戰爭好處:1792年,美國運輸商掙了約740萬美元;到1796年,貨運收入上升了幾乎3倍,達2100萬美元;貨運收入最終在1807年達到頂峰,為4210萬美元。儘管有所曲折,但美國總體上避免了介入歐洲政治而專心致志於實現自身的經濟性崛起。這樣,在獨立後的短短不足百年時間,美國的國力便超過英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更是實現了經濟的全面崛起。此後,美國繼續有效利用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創造的機遇,最終實現了自身的全面崛起。

  第三種方法是相對複雜的進取式崛起。所謂進取式崛起是指一國實現經濟性崛起的環境並不理想,無論是融入式崛起還是孤立式崛起都難以奏效,只能通過隱忍、縱橫捭闔等策略努力營造一種有利於自身崛起的國際環境。進取式崛起的典型案例是1871年獨立後在俾斯麥大戰略指導下的德國。

  1871年德國實現統一,立即引起了歐洲大陸各國和英國的警惕。一個統一並可能是強大的德國出現在歐洲心臟地帶,對整個歐洲地緣政治的影響再明顯不過。俾斯麥很清楚地知道,德國並未真正崛起。要實現德國的全面崛起,根本上需要防止一個反德聯盟的形成和出現,其核心是避免英國與俄羅斯的聯盟。基於上述考慮,俾斯麥提出了一項再保證大戰略,旨在緩解歐洲對持續的德國野心的擔憂。首先,他希望通過將英國對埃及的控制權和俄羅斯對黑海的控制權進行交換,以解決英俄緊張,這將有助於阻止一場未來更大的歐洲戰爭。但俾斯麥並不希望英俄達成全面和解,那同樣於德國崛起不利。其次,俾斯麥試圖吸引所有歐洲大國與德國發展更密切的關係。俾斯麥知道,對德國的長期渴望來說,使其不招致其他歐洲國家的立即反對非常重要,而在德國連續獲勝並實現統一之後這很困難。簡而言之,俾斯麥期望能操縱整個歐洲政治局勢,允許德國保持在歐洲外交中心而不受反對:“(我頭腦中的圖畫)並非獲得領土,而是整個政治局勢,在其中除法國外的所有強國都需要我們,進而通過其相互關係盡可能地阻止反對我們的聯盟。”最終,通過在歐洲各國間扮演“誠實的掮客”,俾斯麥通過各種複雜的安排使德國成為歐洲政治的核心。儘管這一戰略因過於複雜而使後人難以操作,但它的確為德國帶來了至少20年甚至更長的實現體系內經濟性崛起的戰略機遇期。的確,在1871年統一時,德國的國力只有英國的60%多,而俾斯麥下台時這一數字已經上升為80%,而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前更是達到近110%。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國的物質性或經濟性崛起幾乎都是在不對抗既存主流國際體系的情況下實現的,歷史上幾乎沒有相反的案例出現。但上述三種體系內崛起的方法事實上都有一個共同的戰略缺陷,即對外部環境相當敏感,或根本上取決於霸權國家對崛起國的基本態度。這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大國和平崛起的罕見,同時也是國際社會對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持懷疑態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