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的藥方是改革不是刺激

http://www.CRNTT.com   2014-06-29 09:42:30  


靠制度變革、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升來釋放新的動力,才能保障經濟在轉型之後可持續增長。
  中評社北京6月29日訊/從4月份央行向縣域以下的農商行和農合行定向降准以來,降准範圍不斷擴大,同樣,自從4月底鐵路總公司把2014年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從44個增加至64個,計劃投資總額從年初的6300億元提高到8000億元以來,廣東、貴州、四川、山西、黑龍江等省份的穩增長措施密集出台,財政投資的規模不斷叠加。中央的微刺激經過地方政府的層層放大,已經演繹成“泛刺激”甚至強刺激。

  第一財經日報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文章認為,經歷30年的高速增長之後,中國的潛在增長率出現明顯下降,其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人口結構的變化導致勞動力成本優勢消失,二是環境污染形成增長瓶頸。

  計劃生育制度形成勞動人口增長出現斷崖式下降,在勞動力供求方面,體現為整個製造業的勞動力工資水平大幅提高。以農民工工資為例,最近5年的年均增幅在12%以上。與此同時,隨著人口結構的突發性老化,人口撫養比在2012~2013年也相應出現逆轉,儲蓄率見頂,2008年中國儲蓄率達到53.2%,其後逐步下降,到2013年降至50.2%。

  粗放型增長仰仗的兩個核心要素同時出現供給下滑,是中國經濟總量增速見頂的主要原因。此外,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也從另一個側面預示著增長的瓶頸。

  文章表示,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要突破增長瓶頸,首先是通過教育投入來提升勞動力的素質。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測算,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拉動生產效率的能力不同,小學為43%,中學為108%,大學為300%。在工業化後期,經濟增長從要素驅動進入創新驅動階段,智力貢獻度將提高到60%~80%的水平,國際數據顯示,國民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人均收入提高將近一倍。換句話說,在後工業時代,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是高素質的人力資源,而不是低素質的勞動力。人力資源也是技術創新的基礎。

  其次,是通過改革釋放制度紅利,以提高所有要素投入的產出效率。具體來說,通過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減輕環境污染的壓力;通過財稅制度的改革改善國民財富的分配,優化整個社會激勵機制,同時,通過社保制度的改革提高低收入群體的公共服務消費水平及居民整體的邊際消費傾向,釋放需求潛力。此外,通過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來促進技術創新和文化創造,使得人力資源的創新能力真正成為社會經濟增長的引擎。

  從長周期來看,人口、資本、技術和需求潛力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要靠制度變革、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升來釋放新的動力,才能保障經濟在轉型之後的可持續增長。而目前的所有“刺激”基本都是靠資本增量投入來拉動經濟增長。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