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改革是去影子銀行風險的最佳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14-06-30 08:45:20  


  中評社北京6月30日訊/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有多大?上月底巴克萊的一份研究報告稱,中國影子銀行規模估計達38.8萬億元人民幣。6月19日英國《金融時報》認為中國影子銀行規模逾30萬億。原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國家外管局原局長吳曉靈今年5月在公開場合曾表示,截至2013年末,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已超過GDP的40%,僅體系內影子銀行規模就已達5.16萬億元。當然,算上體系外的,數量應高出不少。

  中國網刊登察哈爾學會研究員張敬偉文章表示,隨著中國經濟下行趨勢,尤其是中國樓市帶給市場的悲觀情緒。中國影子銀行和地方債風險已經成為全球議論的熱點,一些機構和學者以經驗主義的邏輯懷疑中國是否會重蹈美國式次貸危機和歐洲式主權債務危機。

  這是令人驚憂的預測,若中國重蹈美歐危機覆轍,全球經濟將再陷危局中。起碼到目前為止,中國經濟維持著7.5%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率,而且李克強總理最近的一次宣示中,亦強調中國有信心維持這一經濟增長速度。習近平主席多次要求地方政府不必過度追求GDP增速,並稱中國要容忍低增長適應經濟新常態。

  文章稱,中國既往的發展模式,如過剩產能和地產業被遏止,地方投資衝動被阻擊,銀行與政府和資本的利益紐帶被割斷。靠市場杠杆撬動的改革,釋放出讓權力、資本和銀行還不太適應的力量,在調整著以往存在瑕疵的發展慣性。生產關係面臨著新調整,以激活新一輪改革所要釋放出來的生產力。

  文章指出,改革側重點,戳到中國影子銀行的痛處。深入到影子深處,除了有些不確定感帶來的惶恐,影子銀行並不會使中國迎來美國式的“雷曼時刻”。影子銀行帶給中國的風險,更像是經濟亞健康的一種病症,而不是讓中國經濟陷入膏肓的系統性頑疾。因為,中國影子銀行,源於金融抑制和利率管制,或者說是銀行業在信貸定價和配置方面存在歧視,使得銀行業效率低。亟需融資的小微企業只能通過民間融資渠道解決資金問題,焦慮於通脹和銀行低利率或受害於股市的普通民眾則選擇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政府基於大幹快上的政績訴求則不得不大搞融資平台吸納資金。基於金融抑制、銀行考核和監管嚴苛,銀行基於正常業務外的利潤衝動,也給影子銀行的規模添磚加瓦。

  中國影子銀行是政策性、政府性、市場性等綜合因素所致。同樣,通過政策性調整和市場化改革,使得影子銀行風險可控。用一形象比喻,中國版影子銀行,是地方政府、企業主體和個人在銀行體系嚴密監管下的體外資金循環,是地方政府、企業主體和個人不得已而選擇的利益選擇。等於是一個相對富裕的家庭,給予孩子極少零花錢,孩子們不得不通過借貸來滿足各自需求。由於家庭作為擔保或有償債能力,這個家庭的孩子債務不會構成風險。但是,會倒逼這個家庭的家長改變每個孩子的零花錢模式,按照其合理訴求給予滿足。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