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政策理性應對中國經濟的艱難時刻

http://www.CRNTT.com   2014-07-29 09:19:04  


 
  大約從去年6月起,西方經濟學者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提出了一個概念,從他們的敘述來看,這個概念大約包括不出台經濟刺激措施,金融領域去杠杆化,致力調經濟結構這麼三個內涵。照這個邏輯分析,在一般情況下,經濟即使受到外部衝擊,也不可輕易啟動刺激計劃。決策層尤須保持相當的理性,適度控制財政與貨幣政策工具的釋放。各級各地政府如果撇開中國經濟轉型的宏觀大略不顧,在沒有對宏觀經濟作徹底體檢並拿出有效應對藥方的情況下,動輒舉起投資大旗,注定是次優決策。而這恰是如今中國政府面臨的兩難:在最講究約束條件的經濟世界里,政府一方面無法容忍經濟一味下行,但也極為忌憚過往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帶來的後遺症,從而導致在具體的政策執行過程中,既不能不出手,又不能出重手。

  文章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艱難命題,並非既有策略組合應對經濟下行遭遇邊際作用遞減所產生的增長疲勞難以修復,而是“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既定經濟方針在貫徹執行過程中,由於結構性改革缺位而使得穩增長所採取的相關政策面臨太多的約束條件。

  現在面臨的問題,實質上是漸進式改革周期業已結束,原先的改革支持者成了巨大的獲益者之後,已成了新一輪改革的阻力。在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依然強大的舊體制遺產不僅沒有得到清除,反而成為實現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主要障礙。特別是在現有的政績考核體系下,地方政府的投資衝動恐怕難以得到有效遏制,那些投資規模大,見效快的重化工業項目一直是地方政府的偏愛。物質生產部門的擴張效應,使得地方政府始終無法提高提供公共產品的熱情,不僅如此,而且政府對於提供公共產品的支出責任還呈現過度下移的趨勢。加上利益集團的游說,很容易造成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急功近利和短期化,致使為了短期的社會穩定而犧牲經濟轉型的大局。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在推進市場化改革方面也仍然不夠徹底,尤其是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進展緩慢。

  文章指出,其實,克服中國經濟改革的瓶頸,思路已經很清楚,無論是減杠杆、去產能還是加強國有資本改革,約束地方政府的投資衝動還是清理影子銀行業務,既是對過往經濟增長沉屙的一攬子清理,也是為下一步改革提供相應的政策空間。但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或者由於擔心經濟增長目標無法如期實現,或者由於遭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撓而大打折扣,實際上也是增加了經濟轉型的成本。而中國其實也並不缺能使經濟保持持續增長活力的微觀主體,亦不缺能夠有效彌補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民間力量,真正欠缺的,是確保經濟戰略轉型的平等競爭環境。例如國企改革的突破口應該在消除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最大阻礙――利益集團對於關鍵領域改革阻礙的基礎上,糾正業已被部分扭曲的市場化進程,構建真正競爭性的市場體系。

  因此,決策層務必在穩步推進減杠杆的同時,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加快構建競爭性市場體系,降低民營資本的投資准入門檻,引導資本流向有效率的經濟系統;同時加大對前瞻性技術的投入,有序推進高端製造業走出去,以將中國經濟增長建立在效率改進和技術進步的基礎上。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