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薛理泰:馬航事件的大國戰略博弈

http://www.CRNTT.com   2014-08-04 09:41:13  


 
  令人詫異的是,迄今國際社會遲遲未把前述程序付諸實施。俄羅斯或許意存推諉,可以理解,而在親俄武裝力量表示同意國際專家小組前來現場調查以後,美國、歐盟專家小組遲未成行,就誠所未解了。

  據美國高級情報官員透露,照片、社交網絡、聲紋分析和環境證據揭示,從烏克蘭東部親俄武裝力量控制的區域發射的一枚SA-11型導彈擊落了MH17客機。至於究竟是誰發射導彈及其原因,最合理的解釋是在“俄羅斯協助創造下的環境中”,由“缺乏訓練的隊伍”發射了導彈。

  白宮發言人7月25日直截了當地指出:“我們得出了結論:在這場悲劇中,普京和俄羅斯人是有罪的。”白宮如此做法,自然是旨在聯合歐盟及七國集團對俄羅斯實施更嚴厲的制裁。

  關於罪責歸屬一說,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講話令人感到蹊蹺。早先他堅稱客機是烏克蘭政府擊落的。最近他的口風改變了。他指出,烏克蘭政府不斷對烏克蘭東部地區親俄武裝力量發動進攻,“是當前這種糟糕狀況的罪魁禍首”,因此,烏克蘭政府是這場災難的“終極凶手”。為此,他要求進行“全面、公正的調查”。

  在普京口中,烏克蘭政府從“直接凶手”變為“終極凶手”。這也可以被理解為,普京認為,正是因為烏克蘭政府一味訴諸軍事進攻,造成了當地緊張而混亂的局面,倉促之間,一支訓練不足的隊伍發射了導彈,就在所難免了。有鑒於此,追源禍始,他認為責任仍在基輔當局,所以稱為“終極凶手”。此語實堪玩味。

美俄的矛盾趨於尖銳化

  過去民航客機數次被擊落,例如美國擊落伊朗客機、前蘇聯擊落韓國客機等,當時成為嚴重的國際事件,卻並沒有對國際戰略格局產生根本性的影響。或謂馬航MH17被擊落,可能重蹈覆轍,時過境遷以後,當前的爭端始終未獲解決,終究也會風流雲散。

  筆者認為,這次空難事件對於大國戰略博弈的影響至巨。主要依據在於,從大勢著眼,今日不同往時矣。

  首先,國際爭端的演變史表明,若涉及民族矛盾或宗教矛盾,均有尖銳化、長期化的發展趨勢。總體說來,當事方之間的矛盾在短期內難以調停。

  歷史上,俄羅斯為了泛斯拉夫民族的共同利益,不惜以國運相賭。當年俄羅斯為了保護塞爾維亞,不惜與奧匈帝國及其後台德國交戰,釀成一次大戰。二次大戰時,德國、蘇聯交戰也同南斯拉夫有關,德國先出兵占據了南斯拉夫,兩個月後才全力入侵蘇聯。

  當年俄羅斯為了泛斯拉夫民族,尚且以國運相賭,承擔了民族犧牲,更何況如今俄羅斯是為了烏克蘭境內的俄羅斯本族民眾,豈能善罷甘休。假若外界認為,莫斯科迫於美歐的制裁壓力,會對烏克蘭東部地區俄羅斯武裝力量的殊死鬥爭作壁上觀,不敢越雷池一步,恐怕是奢望了。即使莫斯科的反應在一時間趨於沉寂,條件成熟時,依然會破土而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