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將混合所有制改革置於陽光下

http://www.CRNTT.com   2014-08-13 09:07:32  


  中評社北京8月13日訊/繼中石油、中石化和國家電網等央企拋出各自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之後,金融系統以光大集團、交通銀行為先頭主力的“混改”陣容也繽紛亮相。不僅如此,地方政府紛紛摩拳擦掌,重慶市表示未來3-5年三分之二的國有企業將改造成混合所有制企業,廣東省宣布2017年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的比重要超過60%,河北省明確2-3年內完成70%以上二級企業的股權多元化改造任務。

  中國證券報發表中國市場學會理事張銳文章表示,毅然破冰的勇氣當然可嘉,大膽探索的膽識更是可贊,但與此同時,在混合所有制的頂層改革方案尚未落地之前,許多重大原則是非亟待釐清。

  對國有企業而言,混合所有制改革實質上是一個股權重組過程,為此需要引進更多優質、健康和富有競爭活力的民營資本。但一項現場調查顯示,對於目前的混合所有制有60%以上的民營企業家選擇“暫不進入”,超九成的民企老板選擇“觀望”。無獨有偶,在民營企業集中的廣東珠三角地區,全省19個地級市中僅有7個地級市的14家民營企業報送了參股省國有資本投資項目的意向,有10個地級市明確表示民營企業暫無意向。

  民營企業冷對混合所有制,表明其存在重重顧慮。有民企擔心進入國有企業後仍由對方控股,沒有太多的話語權,不能享受同等的權益,等於是進了“玻璃門”後又遭遇到“旋轉門”;還有民企擔憂出於“甩包袱”的心態,國有企業拿出的“混合”部分只是不賺錢和贏利前景不好的業務,如果參與進去,就等於是套牢自己;更有民營企業認為,即便是通過混合所有制獲得了控股權,但仍可能面臨從混合之後經營好的國有企業再度剔除出去的風險。

  國有企業尤其是壟斷國企的最大問題就是所有者缺位,企業的管理者“用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不僅“不講節約和效率”(弗里德曼語),因此國有企業通過混合所有制引進更多的民間資本,就是要在稀釋壟斷力量的同時,壯大所有權的監督力量,形成多元所有者的產權監督格局。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