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反覆無常的奧巴馬 力不從心的美國

http://www.CRNTT.com   2014-08-18 09:57:04  


 
競選的承諾

  自2007年2月開始競選時, 奧巴馬就已將“結束伊拉克戰爭”視為使命,“結束戰爭,讓美國人回家”的口號在當時更是為他贏得了無數厭倦戰爭的民眾的支持。反戰,在兩場戰爭後的美國,毫無疑問是主流民意——2013年皮尤民調顯示,反對美國捲入國際事務的民眾高達51%,同時,46%的受訪民眾表示希望美國“管好自己的事情”。

  競選承諾再加上主流民意,這是奧巴馬進行決策時無法繞開的重要因素。為此,但奧巴馬決意動武時,都必須反覆強調相關軍事行動是“有限度”、“有針對性”、“人道主義”的行動,以此來最大程度的取得民眾的包容,利比亞危機時如此,本次伊拉克危機時亦如此。

出兵利比亞

  2011年3月19日,奧巴馬以“保護利比亞無辜的百姓”為由,宣布美軍將發起針對卡扎菲政府的人道主義軍事行動。在宣戰講話的結尾,奧巴馬以退為進式的煽情說道:“結束這次講話時,請允許我說,這並非美國最高統帥做出了決定,而是我本人經過慎重考慮,決定請求我們的人民調動軍隊。”從這句話不難看出,他很清楚民意對動武的反感,可為何他要不惜以違背競選承諾,冒著“未經國會授權出兵”的違法風險為代價,一意孤行的選擇出兵呢?

  有評論認為,在安理會3月17日通過第1973號決議後,恰逢國會議員休假,如果打擾議員們休假,會招致廣泛不滿……筆者認為這解釋太過牽強,畢竟相較出兵,召回議員開會實在算不上什麼大事。其實,從現實角度來看,奧巴馬之所以急忙下令出兵,應該是為了維護美國在北約的領導地位及其威信。

  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在西方陣營裡的領導力逐年下滑,如果面對這次經過安理會授權的“正義行動”,面對盟友的“深情呼喚”,美國再沒有任何表示的話,那美國的領導地位和威信必將受到重挫,這將嚴重的損害美國與盟友的關係。因而,即便奧巴馬明白民眾的反戰,明白共和黨議員的虎視眈眈,明白軍費的緊張,但他仍必須硬著頭皮,頂著壓力進行授權。不受掌控的局面和被盟友綁架的現實決定了,奧巴馬只能被迫下令出兵。

徘徊敘利亞

  2013年8月,敘化武危機發生後,奧巴馬一度放言要讓阿薩德為越過“化學武器紅線”付出代價,叫囂要對敘政府“進行有限度的軍事打擊”。可一陣嘴仗後,在俄羅斯連續的軍事動作和外交施壓下,美國不得不在9月12日派出國務卿克里與俄外交部長進行緊急磋商,並很快就達成了框架協議。俄羅斯以敦促敘政府交出化學武器,加入《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為籌碼,很快就交換到了奧巴馬“願意給敘政府一個外交解決化武危機”的讓步。

  敘化武危機的和平解決,在不久的將來或許將被賦予里程碑式的意義,它意味著美國從霸權的巔峰走向衰弱,預示著世界警察恣意妄為時代的徹底終結。而奧巴馬在本次危機中的反覆無常也將成為經典,畢竟,當尼米茲和杜魯門兩艘航母齊聚波斯灣時,沒有人會想到,已經下了戰書的奧巴馬竟然能收回成命。面對美國日漸衰弱,多國快速崛起,以及一超霸權難以維繫的現實,奧巴馬理性地選擇了妥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