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文革波及香港 金庸成“左派”暗殺對象

http://www.CRNTT.com   2014-08-30 11:07:00  


 
延伸閱讀:金庸與《新明日報》

  本名查良鏞的金庸,於1959年與初中時的同學沈寶新在香港創辦了《明報》,公司注册資金十萬元,金庸占百分之八十股權,沈寶新占了百分之二十,其主張的報章精神為:

  ▪ 強烈民族意識

  ▪ 高舉儒家思想

  ▪ 反戰

  ▪ 崇尚自由

  開始時,《明報》只是一份報道些小市民話題的小報,格局并不大。報上除了有給人士愛看的馬評,還有金庸每晚熬夜撰寫的武俠小說來吸引讀者(創刊之初,連載的是《神雕俠侶》)。但《明報》初期銷量始終不佳,最差時只有5、6千份,甚至面臨倒閉的危險。據《明報》老職員回憶:”查先生那時候真的很慘,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跟查太太兩人喝。我們看見報館經濟不好,也不奢望有薪水發,只求渡過難關,便心安理得了。”

  但自60年代開始,中國大陸政局動蕩,大量大陸難民湧入香港,《明報》報道與評論難民問題上,與香港強大的左派立場南轅北轍,形象逐漸鮮明。1963年,中國外交部長陳毅對日本記者團發表了「核褲論」,聲明「不管中國有多窮,我當了褲子也要造核子!」金庸立即在《明報》發表社評《要褲子不要核子》,反對中國在貧窮情況下還硬要制造原子彈。此論一出引起軒然大波,左派的《大公報》、《文匯報》、《新晚報》、《香港商報》、《晶報》等開始猛烈圍攻《明報》。《明報》再次發表《我們關於褲核問題的十點立場》社評,甚至不惜以全部版面闡述對“核褲論”自始至終堅持的立場。

  從1964年11月27日到12月22日,《明報》每天都在頭版頭條位置發表:《敬請〈大公報〉指教和答覆》的一系列反擊文章,包括核子與褲子問題、人民公社問題、一中一台問題,要不要向外國輸出糧食問題,要不要民主自由問題、修正主義問題等等,清楚闡明《明報》的四種精神。經過這些事件後,《明報》因為在論戰中表現獨立報格、堅守立場,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而從1966年中國發出”五一六通知”,至1978年中共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宣告”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的13年間,香港社會在1967年開始受到中國政局的波及,發生了”反英抗暴”的。在舉世關注大陸香港去向的時期,《明報》因勢利導,把握時機闖出香港,在國際間建立了聲譽,同時也辦起了多元化的出版業務,包括月刊、周刊、晚報等。

  在文革期間,香港新聞界不分左、中、右,都大量報道了有關文革的各種動向。《明報》并不是撥出最多版面報道文革的報章,但《明報》能在衆多報章中漸露頭角,是依賴對”文革”的獨家新聞,和分析精辟、預見大致准確的社評,加上副刊相關文章的配合,新聞版位靈活調度,因此引起了讀者的注意。《明報》的銷量,也從1965年年底的八萬份,躍升至1968年的十二萬份。

  1967年5月,香港因新蒲崗一間塑膠廠的勞資糾紛,而引發左派人士借此發動群衆,要”鬥垮鬥臭港英政府”。從此,香港發生了許多流血及“波蘿”(炸彈)爆炸案。這動亂期間,《明報》因從社評到新聞,以至副刊立場,都在批評左派人士,及認為”反英抗暴”運動有違香港人的利益。香港左派激進派分子也因此對《明報》,及其他立場反左的傳媒進行各式更猛烈的攻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