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重軛下的韓國式跨越

http://www.CRNTT.com   2014-09-11 10:23:59  


 
  民主轉型的韓國路徑

  一般來說,民主轉型涉及國家與社會間的力量博弈,但韓國民主化過程中這種博弈獨具特色。獨特的歷史造就了異常強勢的國家,但這個國家面對的卻不是異常弱勢的社會。根據民主轉型的經濟現代化理論,經濟發展培育出市民社會,然後通過與國家權力博弈實現民主轉型。但韓國的獨特之處在於,在經濟欠發展且市民社會尚未形成時,群眾運動就爆發出了“政權更迭”的力量。導致李承晚下台的直接原因,是1960年4月19日的大規模群眾遊行示威。樸正熙被刺殺與1979年激烈的群眾運動直接相關,全鬥煥下台也是迫於全國性的遊行示威。群眾運動“強悍”的戰鬥力,是韓國民主轉型過程中的一大特色。某種程度上說,韓國民主轉型的最初動力,不是源於執政精英中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的博弈,而是自下而上的底層驅動。

  與強勢國家形成的背景相似,韓國群眾運動的“強悍”作風,也有深刻的歷史淵源。日本的殖民統治,使韓國民眾具有“反體制”,尤其是反專制獨裁的情結,這種情結幾乎貫穿整個韓國民主轉型過程。在強勢國家實現對社會有效控制的同時,群眾運動也在逐步瓦解威權體制的合法性,客觀上推動了韓國的民主轉型。這一點在全鬥煥執政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全鬥煥是在導致數千人殞命的“光州慘案”後上台的,執政合法性先天不足,故在1983年採取安撫政策,大幅緩和對社會的高壓態勢,開啟民主改革進程。在1985年的國會選舉中,反對派領導人金泳三和金大中領導的新韓國民主黨獲勝,成為國會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反對黨。

  韓國民主轉型是威權體制逐步瓦解的過程,同時也是韓國執政精英拓展執政合法性的過程。在經歷樸正熙時期的高速增長之後,經濟發展紅利已不足以支撐全鬥煥的執政合法性。在激進的學生和工人運動被鎮壓之後,有基督教背景的溫和市民運動走上前台,全鬥煥在確保統治無虞的前提下,為彌補合法性不足,有意識地向體制內反對勢力“開放政權”。接替他的“將軍總統”盧泰愚,為扭轉執政勢力在國會的弱勢局面,向反對黨領導人金泳三拋出橄欖枝,並聯合另一個反對黨實現“三黨融合”,使執政勢力重獲國會多數席位。雖然盧泰愚初衷是擺脫國會反對派的掣肘,但客觀上把政治博弈引向了議會,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街頭抗爭。

  盧泰愚執政時期,軍方因素已不完全是韓國統治精英的權力基礎,經濟發展也不再是執政合法性的唯一來源。韓國政治參與和政治制度化形成了相對良性的協調,民眾對政治體制的信任開始成為統治精英執政合法性的重要來源。這有利於後繼的金泳三政府徹底革除軍方幹政,並進一步拓展執政合法性來源。金泳三上台之後,解散了韓國軍隊中對政治具有強大影響力的秘密團體“一心會”,並開除了大批高級軍官。此外,金泳三還推動公職人員財產公開,強勢推行反腐調查,將包括兩位前總統在內超過3000名原政府官員逮捕、解職或給予處分。金泳三任期屆滿的1998年,韓國已基本完成了民主化轉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