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張雲:超越“國強必穩”的思維

http://www.CRNTT.com   2014-10-23 11:25:59  


 
  第二,“結構穩定論”最大的問題,在於無視國家在國際關係中的主觀能動性作用,客觀上會讓國家產生放棄積極努力改善關係的可能。由於過度聚焦力量對比,一方面可能會對另一方為避免衝突,甚至改善關係的動機無意識地忽視,另一方面因為潛意識中相信,只有實力對比發生有利於自身的變化,即使現在不努力將來也會實現自動的關係穩定,力量對比結構不變化現在做什麼努力也是徒勞,從而削弱自身為了改善關係的主觀努力的動力,這種“等待”的心態會讓雙方都喪失本來有可能改善關係的契機,讓衝突的可能性加大。冷戰的和平結束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當時美蘇領導人看到了“結構穩定論”的巨大缺陷,通過主觀努力加強溝通避免了重大的誤判。
 
  第三,“結構穩定論”的邏輯能夠部分解釋為什麼中日關係出現目前的困境,但不足以作為預測未來中日關係的依據。過去十年是中日在歷史上首次出現同時強大的局面,這打破了過去幾十年來日本強中國弱的狀況,從力量對比的角度來看這的確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期,如此重大的力量變化過渡期帶來的相互再定位對關係造成一定衝擊不可避免,也是必然要經過的一個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結構穩定論”的解釋有一定說服力。
 
  但是這並不能夠解釋為什麼力量變化能夠讓過去的中日友好一下子變成中日對抗的局面,現在連維持起碼的可持續的工作關係都困難。這說明除了力量對比因素外,還存在其他的重要原因,這些其他原因正是雙方能夠做主觀努力的空間,而中日關係的未來正取決於這些主觀努力的意願和技巧。人類社會不是機器社會,並非馬力越大關係就會穩定,這裡不存在一個必然的因果關係。
 
  第四,“結構穩定論”的思維會減少中國試圖理解周邊“小國”邏輯的動力,大國主義的負面傾向就會抬頭。除了日本,目前中國與菲律賓以及越南關係也比較緊張,在中國看來,中國走和平道路是內在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些國家蓄意渲染中國威脅源於美國的挑撥,不少人認為關係不好原因,在於中國還不夠強大,等到中國像美國那樣強大的時候,這些“小國”就自然服了。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只有等到中國真的超過美國才能得到驗證。
 
  現實是,無論越南還是菲律賓都是人口接近1億的國家,放在其他地區無論按照什麼標準都不是一個小國,他們的對華政策無疑有美國因素,但這是不是全部,中國究竟有沒有認真思考過,到底懂不懂這些國家。筆者尚未看到過中國的菲律賓或者越南專家提出過讓人信服的有關對方邏輯的解釋。(懂得對方的邏輯並不等同於認可對方邏輯,而是知道別人是怎麼想的,是否存在合理部分為求同存異找到鑰匙),如果不知曉對方的邏輯,單方面地不停宣傳和平發展,很可能會不得要領,相反的陷入為什麼不被理解的苦惱之中。
 
  作為大國或多或少都會有大國心態,大國心態也並不是完全負面的。問題在於如果大國不能夠準確了解或者不願意了解“小國”的邏輯,那些被無視的小國儘管可能改變不了大的戰略結構,但可以造成負面的貢獻(即“添亂”),反過來讓大國的外交疲於奔命,進而阻礙更重要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