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非稅收入大幅飆升值得警惕

http://www.CRNTT.com   2014-10-24 09:22:51  


  中評社北京10月24日訊/來自財政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9月份全國財政收入9953億元,同比增長6.3%。而非稅收入1946億元,同比增長27.1%。其中,中央非稅收入423億元,地方非稅收入1523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晶蘇傳媒首席分析師蔡恩澤文章表示,在稅收增長滑坡的當下,地方非稅收入大幅飆升,成了財政增收的主力軍,雖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財政壓力,但從本質來看,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

  國家財政收入中,非稅收入占比高低,意義非同尋常。如果國家通過徵收依據的法律層次較低的行政事業收費、罰款、攤派等取得收入,國家的徵收行為則趨於專斷,以致反覆無常而不尊重私人財產權,影響政府的公眾形象。占比越大,則公民對政府的信任度越小。

  文章稱,近兩年來中央政府在理性調低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通過結構性減稅希望讓利於企業和民生,希望通過減稅效應的發揮帶動居民消費的擴大、振興實體經濟和民間投資,但非稅收入的過快增長和過度膨脹,很可能是以強制式服務或加大執法力度攫取收入,使亂收費死灰複燃,濫權斂財,與民爭利。這無疑是在對衝結構性減稅的作用,加重企業和社會的負擔。

  地方政府通過強制性服務或濫權罰款,充實“府庫”,替補稅收銳減的空間,樹起一塊塊政績牌坊,臉上很有光彩。但是,在光鮮的政績背後,非稅收入沒有稅收那麼嚴格管理的機制,在資金運作上存在許多漏洞:一是多頭管理,財源分散,全民財富化為部門利益,頗受坊間質疑的行政事業人員工資福利待遇那麼高,就是因為有厚實的非稅收入作鋪墊;二是暗箱操作,缺乏透明度,資金流向一頭霧水;三是“一支筆”濫權,為所欲為;四是審計軟肋,審計本身吃財政飯,腰杆不直,難以履行監督職責。

  在此背景之下,非稅收入成地方官員的“支票簿”,可以隨意“撕”,導致地方大量非生產性建設、重複建設和形象工程,造成官場浪費,加大行政成本,甚至異化為官場腐敗的溫床。

  文章指出,由此看來,非稅收入大幅飆升確實有點玄,並非是好事。地方政府的創收衝動,讓非稅收入偏離了其“偏室”角色,又以“主力軍”角色長期游離於財政監督體系之外,埋下了財政體制扭曲的隱患,易生禍端。

  要想規避非稅收入大幅飆升的風險,必須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壯大企業實力,夯實財稅根基,培植財源,讓稅收挑大梁。無論什麼時候,稅收都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擔負社會基本建設、調節收入分配、承擔社會管理成本的主要角色。而非稅則是一種補充,主次不能顛倒,角色不能易位。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