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看歷史:美國是怎樣捲入朝鮮戰爭的

http://www.CRNTT.com   2014-12-13 10:41:06  


 
  再次,美國政府在戰爭爆發幾天之內迅速改變了對朝鮮政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內政治鬥爭的結果。美國的兩黨制和議會制以及社會輿論,對於政府的對外政策制訂有著重大影響。

  儘管與對台政策相比,國務院在朝鮮問題上態度稍為強硬,但總的來講,美國民主黨政府的對外政策基調是從遠東脫身,把戰略重點放在歐洲,更未曾設想在朝鮮半島採取任何軍事行動。自從美國政府確定了從中國脫身的政策以後,特別是在蘇聯的原子彈爆炸成功和中蘇結成同盟以後,美國共和黨掀起了對政府遠東外交政策普遍不滿的浪潮,他們把美國“丟失”中國的責任歸咎於民主黨的外交政策。麥卡錫借機指控國務院裡有大批共產黨,更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國務院裡的中國問題專家幾乎全部被清洗,艾奇遜首當其衝,承受了極大壓力,甚至馬歇爾也難免受到牽連。不僅如此,艾奇遜在台灣問題上的態度也受到軍方的指責和攻擊。在這種背景下,戰爭爆發前的幾個月中,以艾奇遜為首的國務院不得不時時謹言慎行,注意免遭共和黨強硬派的攻擊。作為總統的杜魯門則更為重視國內,特別是國會的輿論傾向,而且尤其注意國會中各委員會主席的態度,因為他們對國家的立法和法案的通過起著決定性作用。而這些人大多主張對一切共產黨國家都採取強硬立場。共和黨議員對民主黨外交政策的猛烈攻擊,也迫使杜魯門為平息輿論而採取讓步。共和黨外交政策主要發言人杜勒斯進入國務院就是這種妥協的結果。如果說民主黨政府在1950年上半年一直在尋找一個與共和黨妥協,以迎合輿論,穩定國內政治統治的機會的話,那麼,朝鮮戰爭爆發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事實上,在朝鮮問題上使用武裝力量的主張,正是共和黨在國務院的代表人物杜勒斯首先提出來的。

  朝鮮戰爭爆發時,杜勒斯剛剛訪問南朝鮮後留在東京。當他聽到戰爭到消息後,尚未搞清情況,便立即與他的助手艾利森一道,起草了一份給艾奇遜的電報,其中特別提到:“南朝鮮可能自己有力量抵住並擊退進攻。假如是這樣,那是最好了。但是,如果出現了他們力不勝任的情況,我們認為應該使用美國軍隊,那怕這樣做會冒引起蘇聯的對應行動的風險。” 這使杜勒斯成為第一個以文字形式提出美國使用武裝力量介入朝鮮戰爭的人。艾奇遜對杜勒斯的意見十分重視,他認真閱讀過以後,便把電報單獨呈送杜魯門。這封電報的意見無疑反映了共和黨強硬派的立場,也無疑對杜魯門和艾奇遜在第二天的布萊爾大廈會議上決定出動海軍和空軍投入戰鬥起到了重要影響。

  杜魯門關於美國全面介入朝鮮戰爭的決定在國會內和社會輿論中引起的反響,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杜魯門政府的決策受到共和黨和國會壓力的影響。除了塔夫脫認為杜魯門未經國會同意而做出的決定有侵犯國會擁有的宣戰權之嫌外,杜魯門的決定在國會受到一片讚揚。曾經最嚴厲地抨擊政府遠東政策的共和黨參議員惠裡說:“總統目前這樣的道路是唯一可採取的光榮道路。”“總統最後終於采納了我們一些人的建議,他劃定了忍耐的限度,在太平洋問題上,他放棄了舉棋不定的作法,這使全國的人都鬆了一口氣。” 杜魯門的決定也贏得了輿論的支持。《紐約時報》稱杜魯門的決定是“一個重大和無畏的行動”。《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刊登文章說,“從來沒見過華盛頓這麼一大部分人幾乎一致滿意政府的決定”。甚至連股票行市也上漲了。

  決定使用武裝力量直接干預朝鮮戰爭,的確使杜魯門政府度過了1949年底以來形成的政治難關。然而,這只是暫時的。美國軍隊在戰場上的失利很快使杜魯門政府陷入了更大的政治危機。

  最後,美國決定介入朝鮮戰爭,還與蘇聯對戰爭的態度有最直接、最密切的關係。因為在美國看來,戰事雖然發生在朝鮮半島,而它的真正對手卻在莫斯科。正如前面所講,美國的決策是針對蘇聯的,所以,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蘇聯的一舉一動都是在給美國傳遞信息。而美國的第一項決定幾乎都要首先研究蘇聯的動向和態度。

  斯大林本身並不願意挑起戰爭,更不願意與美國直接兵戎相見,這也是蘇聯對外策的基本原則。但是,如果北朝鮮能夠迅速取得進攻的勝利,而且又如金日成所說,在美國未及出兵之前就可以實現朝鮮的統一,那又何樂不為呢?畢竟,在斯大林看來,朝鮮半島離蘇聯的軍事基地旅順港有150哩,距蘇聯的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才25哩,而與美國還隔著一個太平洋。所以,斯大林積極支持了北朝鮮的軍事行動。不過,蘇聯決不願意公開出面干預朝鮮問題,更不允許給美國和世界輿論留下受人指責的口實和證據。因此,蘇聯處處採取小心謹慎的態度,而這一點恰恰在客觀上鼓勵了美國採取軍事行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