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基礎設施建設應轉型為“民生基建”

http://www.CRNTT.com   2014-12-08 09:16:05  


  中評社北京12月8日訊/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也面臨著一些挑戰。轉型“民生基建”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民生基建”的特點決定我們需要面對一場包括投資主體、投資模式、融資方式、運營方式,甚至社會經濟統計指標體系等領域在內的全方位改革。

  成就與挑戰並存

  中國證券報發表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濂文章表示,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例如,中國高鐵營運裡程已占全世界一半,技術水平亦處於國際領先位置;省際高速、城市高架、地鐵輕軌、橋梁隧道更是遍布各個城市。據英國衛報統計,到2015年底,中國150米以上的摩天大樓的數量將會占到全球的1/3。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走在了發展中國家前面,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也毫不遜色。

  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投資增速的持續回落是經濟下行的源頭之一,穩增長必須先穩投資。從驅動投資的三駕馬車來看,房地產投資可能面臨著人口周期所形成的長周期拐點,製造業投資受產能過剩約束,可以依靠的只有基礎設施投資。然而,隨著經濟增長環境的變化,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環境也在發生著重大變化,傳統的基礎設施投資從投資領域到體制、模式都面臨一些問題。

  首先,儘管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仍有空間,但畢竟已經經歷了二十年高速增長,基建投資高峰期已經過去。局部地區和領域甚至已趨於飽和,部分城市的高速公路、港口橋梁已經出現利用率低下的問題,部分城市的商業廣場建設已過多過密。

  其次,傳統投融資體制的弊端顯露,單一的政府投資主體和單一的融資方式導致地方融資平台風險凸顯,部分基建項目的風險敞口上升。眾所周知的是,近年的地方債風險問題一度讓中國經濟驚出一身冷汗,而地方債問題的背後,就是傳統投融資體制的缺乏約束。

  再次,基建項目營運的市朝程度不足,基建投資的壟斷性與營運的市朝之間的矛盾顯現。以經營性高速公路為例,一方面這類公共交通工程普遍存在投資效率低下的問題;另一方面,各地又經常因為行政區隔和地方利益在收費問題上各自為政,導致出行和運輸效率都受到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