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童大煥:李嘉誠撤離人民幣會暴跌嗎

http://www.CRNTT.com   2015-01-19 10:52:13  


 
李嘉誠遷册劍指何方?

  一千個人眼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時間進入2015年新年以來最牽動中國人神經的消息,莫過於世界華人首富和商界領袖李嘉誠旗下兩大上市企業——長江實業(長實)及和記黃埔(和黃)1月9日宣布業務合併、重組方案,兩集團資產最終將分拆為兩間以英屬開曼群島為註冊地的新公司長和與長地。其中,長和將持有目前長實及和黃的非房地產業務,而長地將持有並經營房地產業務。作為世界華人商界的標誌性人物,李嘉誠一舉一動格外引人關注,這一“世紀大重組”特別是開曼群島註冊,自然引發各界人士強烈關注和各種解讀。

  而就在去年,李嘉誠反覆強調,長實、和黃不會將註冊地遷出香港,自己愛港愛國,永不遷册。此番“遷册”舉動自然引發更大關注和猜測,被外界解讀為李氏商業帝國大撤離,不僅在撤離大陸,還在撤離香港;意味著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產可能會暴跌,中國的經濟已經很危險。有人認為李嘉誠如此決絕的撤離行動,一定是是已經聞到了一些變化,不管是政治上的還是經濟上的考慮。有人解讀為李嘉誠的兒子不擅長政商關係,李嘉誠此舉是為了保護自己家族和後代。當然,也有人認為這只是一種商業策略,無須過度解讀,在開曼群島註冊能夠享受的財務便利性是其中一個原因。香港上市公司只可從其可供分派的利潤中撥款以向股東派息,開曼群島公司則可以從股價溢價賬中分派,這有利於長和系股東的利益。李嘉誠自己也解釋為“方便做生意”。但如果僅僅出於股東利益,不必如此大費周章。怎樣才叫做“方便做生意”,本身也可以有一千種解讀,尤其是風口浪尖的標誌性商界人物,有時候不得不像政客一樣話只能說一半,甚至真假難辨。

  要清晰解讀李嘉誠此次遷册行動,我認為需要一橫一縱兩條線才能精准定位。一橫,是指他除了關於遷册還說了什麼?是什麼橫向的外部原因促使他遷册?一縱,是李嘉誠商業王國內部過去十多年在時間縱軸上都做了什麼?這兩個脈絡理清,李氏商業王國此次“世紀大重組”的遷册行動,目的和原因也就自然而然撥雲見日水落石出。

  縱向時間軸看,在李嘉誠2013年撤離大陸房地產時,《新財富》雜誌曾作了一篇圖文並茂、數據詳實的獨到分析,這篇由範博宏、錢夢吟共同完成的《李嘉誠資產騰挪背後的傳承邏輯》,仍然是解讀今日李嘉誠遷册的重要標尺。它根據數據看出李氏商業王國十年前就開始把資產從發展中地區向海外發達市場遷移,原因之一是基於接班人更適應西方健全商業體系的比較優勢。文章說,“長和系”早已邁出走向世界的步伐。從2003年11月到2013年10月的10年間,和記黃埔進行了65筆重大的投資收購和出售拆分事項。其中,2003-2008年,和記黃埔及其旗下公司的資本運作就有43筆,因此“長和系”並非最近才加大對海外市場的投資力度。從不同地區交易數量也可看出,這10年,“長和系”資產逐漸從發展中地區向海外發達市場轉移。在這65筆交易中,40筆發生在發達國家,其中32筆為收購,8筆為出售,且主要集中在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對產權保護執法力度較大的普通法系國家。而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資本運作共25筆,其中17筆為收購,8筆為出售,而僅在中國內地的出售就有6筆。

  統計不同地區交易金額則可更直觀地觀察到“長和系”近10年的資產轉移。“長和系”在不包括香港在內的發達地區併購額高達1995億港幣,遠遠超過在香港及發展中地區併購總和;而其在香港及包括中國內地在內的發展中地區出售總金額則高達2465億港幣。“長和系”從新興市場向海外發達地區的資產轉移一目了然。

  數據顯示,這10年中,李氏家族在環境透明、法制健全、市場競爭充分的發達地區投資並運營資產,為“長和系”帶來了增長和收益,對“長和系”的價值有正面影響;而在需要良好的政商關係、對私有財產保護較為薄弱的發展中地區,“長和系”並沒有優勢,市場對於“長和系”在這些地區運營資產的長期收益能力不持樂觀態度。“長和系”的比較優勢在後李嘉誠時代將從政商關係轉移到職業化的市場競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