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必須加快向“創新驅動”戰略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15-02-18 08:51:33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各國紛紛調整創新戰略方向

  文章分析,從全球發展大趨勢看,國際經濟秩序正處於新的轉型期,各國戰略力量的爭奪焦點更在於主導權之爭,創新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的核心戰略,近年來主要國家提出科技戰略的頻率之快、層次之高前所未有。主要發達國家創新戰略出現重大調整。新興經濟體國家,如韓國、俄羅斯、印度、巴西等都紛紛提出了本國的創新發展戰略。

  美國2008年出台《美國競爭法案》,2009年實施《美國創新戰略:推動可持續增長和高質量就業》,將創新作為鞏固國家戰略優勢的關鍵。2011年推出新版《美國創新戰略———確保我們的經濟增長和繁榮》,將科技創新確立為制勝未來的關鍵。

  歐盟2006年推出了《創建創新型歐洲》和《歐洲研究基礎設施路線圖規劃》,2010年提出《歐洲2020戰略》,提出未來十年發展藍圖。2010年《德國2020 高科技戰略》、2011年《中小企業創新核心計劃(ZIM)》、《德國工業4.0戰略計劃實施建議》。德國政府正積極推進以“智能工廠”為核心的工業4.0戰略,支持工業領域新一代革命性技術的研發與創新。

  日本於2009年4月推出新增長戰略,提出要重點發展環保型汽車、電力汽車和太陽能發電等產業。韓國則在《新增長動力規劃及發展戰略》中提出:重點發展能源與環境、新興信息技術、生物產業等六大產業,以及太陽能電池、海洋生物燃料、綠色汽車等22個重點方向。

  為了在全球新一輪競爭中把握主導權和主動權,各國均加大力度,全球創新競爭手段更趨多樣,且日趨激烈,包括人才爭奪、高技術控制、隱性貿易壁壘等。

  首先,世界各國幾乎都制定有面向未來的創新性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人才特別是高端技術人才爭奪十分激烈。美國先後數次修改移民法,吸引全世界所有受過高等教育的移民到美國,四分之一的留學生到美國深造,大約一半的留學博士最終留在美國工作;歐盟2011年5月開始實施吸引傑出人才移民的“藍卡工程”,吸引非歐盟國家的高素質人才。

  其次,科技全球化形成全球創新網絡。國際科技合作呈現新的方式和特點,共建大科學工程、開展全球性重大問題合作研發、基於互聯網虛擬平台協作研究、從科學問題延伸至產業合作等成為新方向。跨國公司主導的研發全球化進一步深入,美國和歐洲跨國公司海外研發投入比重已占其研發總投入70%以上,跨國技術聯盟數量在近十年間幾乎翻了一番。跨國合作產生的PCT專利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5.8%提高到本世紀初的7.2%。但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對高技術管制不斷加強,美國、歐盟等已制定出一整套嚴密的技術監管體系,形成“創新擠出”和“創新控制”。

  最後,全球貿易保護更趨隱蔽。在《美國創新戰略》中,美國發起的清潔能源革命將進一步強化美國的技術領先優勢,加劇已非常激烈的新能源競爭;知識產權政策將使中美知識產權糾紛進一步升級,並逐步成為中美貿易平衡問題的“新借口”和“新手段”。

  新一輪全球創新競爭中中國面臨多重風險與挑戰

  文章指出,在全球愈演愈烈的創新競爭中,中國面臨著創新強度普遍偏低,“追趕窗口”正在收斂,創新“後發優勢”不突出,以及創新人才嚴重流失等多重風險與挑戰。

  第一,中國國家創新競爭力與經濟實力嚴重不匹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3》評價結果顯示,美國憑借雄厚的創新資源和優異的創新績效,成為最具創新能力的國家。日本和韓國依靠突出的企業創新表現和知識創造能力,分別位居第2位和第4位,繼續領跑其他亞洲國家,中國國家創新指數雖然比上年提高1位,但排名仍居全球第19位。

  此外,根據美國康奈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聯合發布的《2014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高收入經濟體占據了今年排行榜的前25位,其中瑞士、英國、瑞典、芬蘭、荷蘭等歐洲經濟體依次位居“最具創新力經濟體”的前5位,在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儘管中國、巴西是創新領域的領頭羊,但中國仍居第29位,與中國經濟實力排名嚴重不匹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