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經濟:“中速增長理論”站不住腳

http://www.CRNTT.com   2015-03-06 09:34:01  


 
  第二,有人會說,美國是在人均收入達到2500美元,歐、日在3000美元左右進入到服務業主導增長階段,那中國目前已經超7000美元,已是日歐上世紀70年代水平的翻番,為何不是已經完成工業化了?我們首先應該看到,中國目前的人均7000美元的收入水平,是按現價美元計算的,而二戰後的70年間,美國通脹率年均超3%,即美元平均每十年會貶值30%。所以若按不變價計算,中國的人均GDP也就是剛超3000美元。更重要的是,拋開複雜的通脹因素,我們只看第三產業勞動力比重,因為發達國家在向服務業主導增長時代轉換的時候,服務業就業比重都無一例外地超過了物質生產部門比重。中國經濟增速下行發生在2011年,當年第三產業就業比重是35.7%,到2013年也只上升到38.5%。按過去兩年的趨勢推算,2014年可能也就剛剛超越40%,這樣的就業結構,尚不能證明中國已經進入到工業化完成期。

  第三,如果中國經濟正在從高速增長期向中速增長期正常過渡,則經濟指標的變化也應該處在正常狀態,正像人從中年向老年過渡一樣,如果是正常的生理變化,人不應該感到明顯不適。但是過去四年的經濟增速下行,尤其是在去年四季度,卻表現出越來越顯著的經濟“病症”,如企業利潤嚴重下跌、鐵路貨運量猛烈下跌、PPI顯著下降、M1增速顯著放緩、發電量跌入歷史低穀,以及產能利用率的持續大幅下降等,所有這些指標變動方向,無一可證明中國經濟目前是處在正常變化範疇,而是明確表現出生產過剩的特征。

  第四,還有一種解釋,叫“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是指由於中國經濟處在結構升級期,相對於原有供給結構的消費需求已經消失,但新消費卻因產業升級需要一個時期而不能滿足,所以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增長在這個特定時期都會慢下來。初看起來這個解釋似乎很有道理,但也實在不禁一駁。發展經濟學說明,產業結構升級是人均收入增長的結果,因為收入水平的提高,帶來了對技術複雜程度更高的產品的消費需求。在中國,最鮮明的例證就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中,家庭耐用消費品從上世紀80年代百元單件級的手表、自行車和縫紉機,向家用電器等千元單件級,乃至新世紀初向住房與汽車等萬元以上單件級的過渡。但中國直到目前還有8億人均收入1000美元的農村人口,他們的消費還停留在千元單件級階段,而遠沒有進入到萬元、十萬元乃至百萬元階段。拿家庭汽車來說,2013年全國城鎮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量為26輛,但即使在廣東和浙江這樣農村經濟發達的省份,每百戶農村居民擁有量也沒超過10台。實際上,日韓等東亞發達經濟體在完成工業化的時候,家庭汽車普及率都已超過50%。拿這個水平衡量,即便是當今的中國城市居民,也不能說已經到了消費水平足以帶動產業結構出現新升級的時代。

  顯然,所謂“舊力已盡”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當中國還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消費仍遠離現代化水平之外的時候,認為中國的傳統產業已經嚴重過剩而要“去產能化”,把主要精力放在只為滿足少數高收入人口消費所需要的產業升級上面,已經不僅是經濟失誤,而是決策失誤,因為這種產業升級並不代表著中國主體人口的利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