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發展行政副中心不能攤大餅

http://www.CRNTT.com   2015-07-23 07:42:59  


  中評社北京7月23日電/近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聚焦北京通州,加快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設”,有序推動北京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整體或部分向通州轉移。

  經濟參考報發表獨立經濟學者趙海均文章指出,北京近年患上“大城市病”,衍生出人口膨脹、交通擠塞、環境污染、樓價高企、資源緊張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困擾京城百姓,而將北京從單中心模式變為多中心模式,是政府和社會近年來達成的共識。

  文章表示,近年來,在國際上,加強“副中心”的規劃建設被視為治理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有不少“副中心”應運而生,以期緩解城市擴容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比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是其最大的城市群。為防止城市大規模膨脹造成的問題,日本先後三次實施“城市副中心”戰略,使副中心和中心城區一起承擔起東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中心區-副中心-周邊新城-鄰縣中心”的多中心多圈層城市格局。再比如英國的倫敦城市群,追求小城鎮的“小而精”,英國政府為此將政府部門或其下屬機構向小城鎮轉移。大企業總部落戶小城鎮也漸成趨勢,英國泰晤士水公司總部在斯文登小城,英國燃氣公司總部設在溫莎小鎮。

  資源外遷、資源共享、城市間分工協作的“副中心”模式,不僅在京津冀城市群是值得期待的發展模式,有利於解決北京大規模膨脹造成的大城市病;在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以及規劃中的各大城市群,同樣值得借鑒。城市群建設,應致力於形成多中心多圈層的城市格局,避免中心城市一家獨占核心資源。

  然而,就目前現狀而言,耗費心神的通勤、淪為“睡城”或“空城”的尷尬,也讓“副中心”遇到了發展瓶頸。倘若不顧自身的經濟社會條件而盲目熱衷於“副中心”建設,到頭來只會事倍功半。譬如有些二線城市當前的大城市病,其原因並不是人口密度和城市規模已達到飽和,而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管理未跟上造成的。

  究其實質,就是要因地制宜,摸清楚規劃的基礎條件,為避免“副中心”可能成為“睡城”或“空城”的尷尬境遇,還需做到產城融合和就業居住平衡。

  文章認為,“副中心”等新區的形成需要很長的周期,人口由主城向新區的遷移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若是等到主城規模達到飽和狀態時,才開始考慮規劃新區,勢必會因為時間倉促而陷入被動局面。當前,中國一線城市的發展就出現了這樣尷尬局面。大城市病的治理也因此面臨治標不治本的窘境。要未雨綢繆,運用市懲政府“兩只手”,做好提前規劃,逐漸培育功能,增強新區對人口和就業的吸引力。等到主城規模偏大需要分擔時,新區的規模也達到了規模經濟的下限,功能也已較為成熟,水到渠成地把人口和產業疏散開來。

  城市“副中心”的建設是為了化解城市病,盲目無序發展恐怕會帶來新的城市玻副中心發展也要控制城市邊界,防止在行政副中心“攤大餅”,避免與朝陽、燕郊等地成片式發展。京津冀一定要規劃一張圖,尤其是在三地的邊界地區。在這些區域更需要協同規劃、協同治理、協同管制。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化解大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