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有條件實現中高速增長

http://www.CRNTT.com   2015-08-10 07:24:25  


從國際經驗來看,2011年以來的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屬於經濟發展到更高階段之後的自然調整,符合典型追趕型經濟體的發展規律。
  中評社北京8月10日電/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次歷史性的轉型再平衡,從高速增長階段向中高速增長階段轉換。在“三期叠加”的特定階段,新舊增長動力交替尚未完成,短期內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財政金融風險面臨諸多挑戰。同時也要看到,積極因素正在積累發展,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就業和物價水平基本穩定,微觀經濟活力繼續提升。只要主動適應發展新常態,堅持改革創新,積極作為,中國經濟就能實現7%左右中高速增長,並穩步邁向中高端水平,為實現“兩個百年”戰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一、增速放緩符合規律,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取得進展

  人民日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文章分析,從國際經驗來看,2011年以來的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屬於經濟發展到更高階段之後的自然調整,符合典型追趕型經濟體的發展規律。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同時,結構調整持續推進,新的增長動力加快形成。

  (一)增速放緩符合追趕型經濟體的發展規律。戰後成功邁入高收入門檻的經濟體僅13個。對比研究發現,上述經濟體在經歷一段時期的高速追趕型增長,而且人均GDP超過11000國際元(1990年G—K國際元)之後,經濟增速都出現了明顯回落。追趕歷程和產業演進路徑與中國更為接近的日本、韓國等東亞經濟體,經濟增速回落幅度更加突出,平均降幅在30%左右。按照購買力平價測算,中國人均GDP當前已經達到11000國際元,與日本上個世紀70年代初、韓國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水平相當,處於從高速增長階段向中高速增長階段轉換的時間窗口。這與那些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不同,他們的經濟增速回落通常發生在4500至6000國際元階段,而且工業化存在明顯的中斷現象。這也表明,中國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和短期經濟失速的可能性較小。

  (二)增速放緩的同時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農業比重降至10%以下,第三次產業比重超過二產,工業比重從階段性峰值逐步回落。內需結構繼續優化,消費比重連續下降局面得到扭轉,多年來投資、出口比重過高的情況明顯緩解。經濟結構逐步過渡到以服務和消費為主,經濟增長的動力發生轉換。值得一提的是,主流經濟學對追趕型經濟體增速回落階段的研究重視不夠。面對產業和需求結構快速的調整變化,如果簡單沿用追趕期的投資、出口等增長趨勢外推,或者用一些原來能夠較好擬合經濟運行的實物量指標分析轉型期經濟走勢,往往會出現偏差。這可能也是目前一些分析認為中國經濟運行各項指標相互不匹配的原因之一。

  (三)新的增長動力加快形成。經濟調整分化中傳統力量繼續下行的同時,新興力量在逐步成長。從區域層面看,高度依賴資源和重化工業的地區,本輪調整中經濟增速降幅偏大。而轉型啟動較早,產業結構更合理的地區,經濟增長總體保持平穩,比如廣東、江蘇和浙江等地區。與其他省市相比,這些地區的人均GDP在2008年左右就達到了11000國際元,轉型已取得積極成效。從行業層面看,重化工業調整幅度偏大,對PPI降幅的貢獻超過75%,而其他工業行業和服務業等運行相對平穩。傳統零售行業下行,電子商務則快速增長。部分行業經過一段時期的調整和整合出現回升跡象,紡織、化纖、光伏、鐵路船舶運輸設備製造等行業有所向好。從企業層面看,即便同一行業中其他企業出現了較大虧損,但具有一定核心競爭力、產業鏈整合與重組步伐快、積極參與全球競爭、重視研發和創新供給的企業,運行總體平穩,對未來預期偏向樂觀。

  (四)就業、物價、利潤等指標保持穩定。就業方面,2015年上半年調查失業率在5%附近,城鎮新增就業崗位718萬,全年目標完成過半。雖然還存在部分大學生就業困難和隱性失業等結構性問題,但總體就業形勢穩定,針對100餘個城市的監測情況來看,崗位需求數量都超過了求職人數。物價方面,在PPI長期持續負增長,GDP平減指數連續兩個季度為負的同時,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總體保持平穩,尚沒有出現全面通縮問題。近期豬肉價格有所上升,但由此導致的通脹壓力尚不大。企業利潤方面,儘管企業利潤增長情況相對過去幾年的增速有所下降,但總體上基本穩定。工業方面的利潤下滑主要是因為煤炭、鋼鐵、石油和鐵礦石等上游產能過剩嚴重行業不景氣。如果剔除這些行業的利潤虧損,工業行業利潤總體還是相對平穩的。核心效益指標穩定,為今年實現7%的預期增長目標提供了支撐。

  (五)微觀活力繼續增強。一是民營經濟活力繼續增強。2015年上半年非公經濟工業增加值增長8.1%,比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平均增速高出1.8個百分點。另外,民間投資占全部投資比重業已上升至65.1%。二是簡政放權改革取得成效。2015年上半年,全國新增市場主體685.1萬戶,比上年同期增長15.4%,新登記企業200.1萬戶,增長19.4%,平均每天新增企業1.1萬戶。三是創新驅動和“互聯網+”戰略取得進展。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仍然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網上零售額增速業已連續數年超過40%,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產品增長迅速。全球十大互聯網企業中中國企業占四席,此外在電子商務、信息技術和軟件服務湧現了一大批創新型企業,以深圳為代表的創新型城市在不斷崛起,並在世界創新版圖占有重要地位。

  二、保持7%左右中高速增長仍有諸多有利條件

  文章認為,當前,部分地區經濟增速下行壓力較大,原有的結構性矛盾和風險也有所暴露,但中國仍然具備保持中高速增長的諸多有利條件。從國際經驗看,當人均GDP達到11000國際元後,還沒有經濟體增長出現嚴重反覆的先例。背後的實質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工業化基本實現,市場經濟趨於成熟,各種資源和要素的配置更趨合理,而有這樣微觀基礎的經濟體也因此具備強大的韌性和抗衝擊、抗風險能力。經過近幾年的調整,中國經濟增速比高速增長期已經降低了30%左右,如果通過改革創新有效釋放發展潛力,中國經濟不僅在當前,還將在今後一個時期,具備保持7%左右增長的潛力。

  (一)發展潛力巨大。一是中國有全球最為完備的工業體系和產業配套能力。根據IBM統計,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在聯合國工業大類目錄中,擁有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而且不少類別都具有全球領先規模。二是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尚未結束,地區發展差距巨大,2.6億農民工需要轉變為市民,2億貧困人口(按高標準)需要脫貧,1億城市棚戶區住戶需要新的家園,這些都蘊含著巨大的需求空間。三是中國深化改革潛力巨大,不少領域仍存在開放不足、准入不公平的問題,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效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四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經濟體,在新一輪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帶動、改造傳統產業的進程中,中國經濟將具備不可比擬的優勢。五是中國國內廣闊的市場空間將為產業發展和創新提供最好的空間。六是在新一輪全球經濟調整中面臨不少機遇,中國可以在更高水平、更高層次開放中獲取新的機會。

  (二)新的需求熱點加快孕育。一方面,消費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信息、健康、醫療、養老、文化、娛樂和旅遊等新的消費熱點層出不窮,傳統消費也呈現個性化特點,尤其和電子商務的結合催生了更加多樣的需求。另一方面,民生、環保、水利和城市改造等方面尚有不少投資空間,城鄉一體化水平的提升釋放相當規模的消費和投資需求。隨著各種雙邊或多邊的自貿和投資協定的簽署落實,以及南亞、非洲國家漸次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對外投資和貿易的增長空間將被進一步打開,中國製造和服務走出去還有不少潛力。

  (三)創新要素不斷積累。儘管適齡勞動人口數量開始下降,人口數量紅利效應明顯減弱,但中國人口素質不斷提升,每年畢業大學生大約700萬,城市25—34歲年齡段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為34%,接近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這些高素質的人口,如果激勵得當,將為創新驅動注入新活力,為提升生產率提供了新支撐。通過創新技術、管理和商業模式,改善部門內和部門間要素配置,全要素生產率仍能保持平穩增長,並為有效的資本積累打開空間。

  (四)產業升級空間廣闊。近年來互聯網、雲計算、新材料、機器人、節能環保等新興行業發展速度較快,並且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趨勢愈加明顯。互聯網對消費端的改造效果已經非常明顯,對供應鏈、生產端的改造才剛剛開始。服務業主導作用更加突出,生產性服務業和社會服務業規模和質量提升的空間廣闊。另外,通過實施“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國際產能合作和積極“走出去”,中國將更加深入融入全球分工,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等要素流動將更加充分,配置更加合理,有利於進一步提升中國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

  (五)區域發展回旋大。根據國際經驗,通常在人均GDP超過一萬國際元以後,一個國家內部的地區差距將顯著縮小。中國地域廣闊,當前不同區域之間的發展差異還比較顯著。由於區域間要素成本相對水平變化以及中央區域性政策的支持,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保持較高增速的可能性比較大。尤其隨著高鐵、高速公路、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化程度的快速提升,不同區域間要素流動將更加便捷,各個區域的比較優勢將得到進一步發揮,這為繼續釋放增長潛力提供了有力支撐。而在東部沿海地區,一批以城市帶或城市群為依托的高水平增長極正在不斷形成,目前已湧現了一批創新型和綠色發展型的城市,各種要素在區域內和區域間充分流動,知識外溢效應明顯,分工深化對生產率的促進效應也正不斷體現。
 


【 第1頁 第2頁 】